文/本刊記者 彭硯淼
民間力量,打造中國“諾貝爾獎”
——第一屆“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在京揭曉
文/本刊記者 彭硯淼

“未來科學大獎”建立于2016年年初,旨在獎勵為大中華區科學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不限國籍、性別、年齡),希望以創新模式帶動更多民間資金推動中國基礎科學的研究,促進科學事業發展,以創新的科學精神影響中國、影響世界、影響下一代。
2016年9月19日14時,中國大陸第一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未來科學大獎”第一屆獲獎名單于北京正式發布。
在“未來科學大獎”的科學家委員會代表、捐贈人代表、監管委員會代表與媒體各界的共同見證下,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以其基于孕婦外周血中存在胎兒DNA的發現在無創產前胎兒基因檢查方面做出的開拓性貢獻榮獲“生命科學獎”,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以其發現界面高溫超導及反常量子霍爾效應榮獲“物質科學獎”。兩位獲獎者每人獲得100萬美元獎金。
作為國家、政府科學獎項的有益補充,“未來科學大獎”建立于2016年年初,旨在獎勵為大中華區科學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不限國籍、性別、年齡),希望以創新模式帶動更多民間資金推動中國基礎科學的研究,促進科學事業發展,以創新的科學精神影響中國、影響世界、影響下一代。獎項以定向邀約的方式提名,并由9位在各自領域成就斐然的科學家組成科學家委員會專業評審,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則,保持評獎獨立性。
為了保證評選結果公平、公正、公信,科學家委員會成員在任及離任后一定時期內,不允許參評該獎項。未來科學大獎設立監督委員會,由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原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董事長兼總經理高西慶擔任監督委員會主席。
新聞發布會上,“生命科學獎”捐贈人、百度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未來論壇輪值主席、“生命科學獎”捐贈人、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沈南鵬提出,希望該獎項的設立與頒發,能夠呼喚社會大眾對科學家及其事業進一步的尊重與肯定,為年輕人樹立信仰科學的價值取向,激勵更多人以投身科學為榮;希望在十年以至百年之后,“未來科學大獎”能夠成為中國的“諾貝爾獎”,成為每個科學家心目中的最高榮譽。
“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家委員會成員(以姓氏拼音為序,下同):
丁洪 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北京凝聚態國家實驗室首席科學家
何川 芝加哥大學講座教授、北京大學長江客座教授
李凱 美國工程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饒毅 北京大學終身講席教授
田剛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曉東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百濟神州創始人、美國科學院院士
文小剛 理論物理學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授
夏志宏 美國西北大學終身Pancoe講席教授、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
謝曉亮 哈佛大學Mallinckrodt講席教授、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主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生命科學獎”捐贈人:
丁健 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
李彥宏 百度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沈南鵬 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
張磊 高瓴資本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物質科學獎”捐贈人:
鄧鋒 北極光創投創始人兼董事總經理
吳亞軍 龍湖集團董事長
吳鷹 中澤嘉盟投資基金董事長數字中國聯合會主席
徐小平 真格基金創始人,新東方聯合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