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劉紅偉
創新放飛夢想 科技引領未來2016年全國科普日活動在全國各地啟幕
文/本刊記者 劉紅偉
2016全國科普日活動以“創新放飛夢想 科技引領未來”為主題,于9月17~23日在全國范圍內同步舉行。
一年一度的全國科普日如期而至。自2004年以來,全國科普日活動連續12年成功舉辦,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作出重要貢獻,已成為全國最具影響力的品牌性科普活動之一。2016全國科普日活動以“創新放飛夢想 科技引領未來”為主題,于9月17~23日在全國范圍內同步舉行。

小朋友們參觀科普項目
本次活動由中國科協聯合教育部、科技部、中科院共同組織開展,旨在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宣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創新創造創業,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動局面,促進全民科學素質跨越提升,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和人才基礎。
7天,9000多項科普“福利”
據中國科協相關負責人介紹,2016年全國科普日活動是今年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后舉辦的第一個全國性的大型科普活動,全國范圍內各級科協及所屬學會(協會)、社區、農技協、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3000多個單位7天內組織開展9000余項重點科普活動,參與人數超過1.7億人次。

運載火箭模型
2016年全國科普日活動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重點開展了全國科普日北京主場活動、“科普中國”在線系列活動和全國科普日系列聯合行動等主要活動。
北京主場活動以北京屬地活動為基礎,突出航天科技重點,集成中國科協和有關主辦單位重點活動,延續A區+B區的模式。
A區位于國家體育場(鳥巢)與國家游泳館(水立方)之間的廣場區域,包括科學嘉年華、炫彩科普中國兩大板塊,突出科學性、知識性、創新性、互動性、趣味性和國際性。在這里,10個國家的55家機構帶來近300項科學互動體驗項目,公眾可以充分了解和掌握國內外最新科技成果,與創客們近距離接觸,感受創新帶來的喜悅,體驗智慧生活所蘊含的無限魅力與快樂。
B區活動位于中國科學技術館,場地面積約48000平方米。這里的活動以“前沿科技和民生發展”為主線,以中國航天事業發展60周年為契機,通過主題展覽、現場體驗、專家宣講等方式,宣傳我國60年來航天科技發展的歷程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示航天科技最前沿創新和民用成果,弘揚航天精神,增強民族實力,改善人民福祉,滿足公眾需求。
此外,北京國際科技電影展、科學表演秀場……一大波科普“福利”同時席卷全國。
科學性與互動性有機結合,是全國科普日一直以來的傳承。
2016年全國科普日活動依托虛擬現實技術和智能終端設備等現代技術,以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現場互動的多樣方式,向公眾展現海洋、醫學、工業、航空、城市交通、微觀生物等領域前沿科技。
“健康伴我行”活動更是借助科普信息化資源和平臺優勢,利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組織發動網民在線瀏覽“科普中國”各頻道健康科普內容,同時通過展覽展示、互動體驗充分滿足公眾對健康科普的需求,推動公眾健康生活水平提升,倡導科學健康生活。
北京科學嘉年華所有中外參展項目同樣兼具科學性、互動性。圍繞科普日主題,開展科普游園、科普論壇、科普游戲等多元化、互動性強、公眾參與度高的廣場式活動,突出科學與藝術、人文的結合,開展創客交流與互動,展示青少年創新創造成果,將科普活動融入公眾生活,讓孩子們徜徉在科學的海洋里。
展出的智能電表、電動汽車等智能用電實景展示與模擬互動系統,運用互動體驗手段展示“科學用電、合理用電、節約用電”的妙處;綠色能源電動車創新實驗室,讓孩子們在1000平米的場地內駕駛自己設計、組裝的汽車自由駕駛……
這里一切的一切讓孩子們真正動了起來、玩了起來、秀了起來、笑了起來,在歡聲笑語中體驗科技,在身心愉悅中感受科技的無窮魅力。


體驗VR技術VR

體驗科普項目

遼寧號航母模型
2016年全國科普日主場活動炫彩科普中國場館同樣精彩不斷。
在這里,人民網、新華網、騰訊網、百度網、光明網、中國科學普及出版社、《知識就是力量》雜志社、中國科學院、北京科技報、山西科技新聞出版傳媒集團等10家科普信息化成員單位,最新的交互方式,提供最為新鮮有趣的科普活動,帶領公眾走進神奇的科學世界。
在光明網軍事科技前沿展區,除了豐富多彩的科普節目之外,海陸空火箭軍主戰武器裝備模型、VR戰機飛行體驗等活動備受關注;在百度網展區,公眾踴躍參觀“科學大觀園”,體驗“秒懂百科”等視頻產品;在騰訊網展區,其與“科普中國”合作開發的系列科普產品吸引了不少參觀者的目光。
到不了主會場怎么辦?可以參加線上科普活動。
為擴大科普日活動的覆蓋面,科普日以“科普中國”品牌為統領,發揮科普信息化資源和平臺優勢,通過互聯網、移動終端等渠道,廣泛宣傳、組織發動網民參與線上科普活動。
科普中國首頁開設“天天科普”專題,以“讓科技知識在網上流行”為主線,充分運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展現“科普中國”品牌,組織開展探秘科普中國服務云、走進科普中國e站、體驗科普中國頻道等系列科普活動,展示科普信息化建設成就。
其中,“今年科普日去哪兒”活動,通過豐富的線上活動內容,增強時效性和互動性,為公眾提供了第一時間了解和參與科普日活動的信息平臺;科普日在線聯合應用活動利用和借助科普中國現有各渠道,集中展示科普信息化工程建設成果在社區、學校、農村等的落地應用。
“請留下你的科普足跡”活動,充分利用“科普中國——科學大觀園”等有關專題頻道內容,在科普日期間組織舉辦“請留下你的科普足跡”互動活動,通過在線競賽、轉發傳遞等方式發動公眾上傳自己參與的科普活動信息,以及到過的科普場館、經歷的科普故事等內容。
科普中國在線科幻節,充分利用虛擬現實技術,依托“科普中國——科普影視廳”等專題頻道,廣泛集成科幻影視資源,讓公眾飽覽線上科幻電影節。
青少年在線科學體驗活動,組織開展了青少年在線航天知識競賽、北斗導航衛星青少年應用體驗活動、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活動和全國青少年科學影像節等青少年科普系列活動。
在專題設置上,新華網承擔“史上今日”和“每日一咖”欄目;百度承擔“每日百科”欄目;科普中國網承擔“每日一問”和“健康伴我行”欄目,以圖文、視頻、H5等形式展現各地區有關方面開展全國科普日活動的盛況。
科普中國兩微一端還同時進行同步推送,全方位、多視角展示科普日盛況。

火箭動力裝置
2016年科普日同時搭建“世界科技園”,邀請來自中國、英國、法國、德國、波蘭、俄羅斯、美國、加拿大、以色列、南非在內的10個國家的55家機構的科技工作者,為科普日帶來近300項科學互動體驗項目、精彩的科技展品,有趣的科學實驗……
在這里,公眾與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迷們進行交流,思想碰撞,捕捉前沿科技資訊,開拓眼界,激發創新靈感。
德國科學日組委會在國際科學節領域擁有廣泛的影響力,這次是他們第六次參加科普日活動。“如何進入大氣層?”“宇宙飛船為什么能在外太空飛行?”“宇航員為什么不會凍死?”……一系列趣味性十足的話題,不少參觀者為此駐足。
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也是連續三年來到北京,他們帶來了神奇的氣球、音樂棒等科學性極強的項目。
記得G20上,俄羅斯總統普京給習近平主席送的一箱冰激凌嗎?俄羅斯全俄科學節組委會為大家帶來了一款同樣的美味。
北京科學嘉年華還迎來了兩位新朋友——加拿大Spin Master公司和波蘭下西里西亞科學節。他們帶來的“未來教育仿人智能機器人”等項目同樣與都與前沿科技密切相關。
METHODOLO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