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會杰
(河北樂亭縣第四實驗小學)
芻議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
◆薛會杰
(河北樂亭縣第四實驗小學)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有機融合,使語言文字也兼備了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最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的視聽感官系統,充分展示了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彌補了傳統語文教學的枯燥乏味,給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小學語文教學 信息技術 整合 學習情境 教學效率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就是把各種信息技術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語文學科教學中,以便更好地完成語文課程的目標。信息技術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不可或缺的有機要素,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有力雙翼。
多媒體教學具有形象直觀、內容豐富、動態呈現、信息容量大等特點,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圖片、圖像、動畫、聲音、文字等是多樣而豐富的。而小學生對具體形象事物感興趣的心理特點,非常有利于他們知識的獲取、存儲與建構。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學生實際和教材特點及教學需要,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計算機、實物展臺、液晶顯示儀、網絡技術等創設教學的情境,讓學生走進情境、體驗學習。在優美的情境中去閱讀、發現、質疑、思考、探究,領會文章的內容,體會文本的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
如教學《鳥的天堂》時,根據教學實際需要,我先請學生展示交流自己課前搜集到的鳥的天堂的圖片及文字資料,激起學生了解鳥的天堂的興趣,然后和學生一起讀文,欣賞鳥的天堂的美。在學習“眾鳥紛飛”這部分內容時,我引導學生適時播放了課前編輯的鳥活動時的聲像資料。學生閱讀的文本語言一下子活起來,動起來,眾鳥紛飛的熱鬧場面自然銘刻在學生腦海里。然后,再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語言之精妙,水到渠成。
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結合課文中的重點、難點,運用圖畫、投影、錄像、電影及多媒體等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創設一種生動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他們獲得豐富生動的感性知識,突破訓練難點,克服思維障礙。例如,《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課文主要講科學家通過反復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并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對于文中的“超聲波”“障礙物”“反射”“無線電波”等較為抽象的詞匯,學生因缺少直觀的感性認識,較難理解和把握。于是,我在幫助他們克服這一難點時,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以靈活生動的動感畫面清晰地展示出“蝙蝠從嘴里發出超聲波,超聲波像波浪一樣向前推進,遇到障礙物后反射回來,傳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變飛行的方向。”這一復雜過程,邊演示邊加以適當的解釋,在視覺形象作用下,學生清晰感受作者準確的科學語言,思路豁然開朗,原先的障礙一掃而空了。
將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相結合,通過在網上檢索,在線學習和在線交流拓寬知識面,建構知識體系,形成自己對知識的獨特的新認識。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促進其主動學習,自主探究,協作學習習慣的養成,為學生創新思維的開發拓展有效的空間。
例如,在教學《春天》,這是一篇看圖集中識字韻文,課文將表示春天風物的詞語集中在一起讓學生認讀。插圖與文字一一對應,目的是讓學生借助韻文形式和情境圖學習生字、偏旁,初步了解春天的特征,感受春天景色的美好。春天的景物,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雖不陌生,但由于他們的認知能力、觀察能力有限,所以學習起來,往往是浮光掠影,不能準確抓住寓于課本乃至自然中的核心內容?!饿L》《松鼠》等課文時,利用網絡超文本的特性,結合教學目標,編輯整合了“資料庫”,這給學生提了開拓視野的廣闊空間,讓學生主動去探索和拓展知識面,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個內容自由組合成學習小組,網上閱讀“資料庫”中的相關信息,小組之間交流,拓展知識面,探索課程以外的相關知識,進一步加強創新思維訓練。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把新了解到的知識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之中。在這些科目中,所有的知識都與鯨和松鼠有關,但介紹的角度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科目,角度也有區別。所以,當我們通過網絡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時,便可多角度、多方位和多途徑地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發散思維能力,通過分析、比較、綜合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這正是訓練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過程。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效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學和學習效益的提高,它對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也對教師的整體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通過自身不斷努力地探索,才能盡快適應這種新型教學模式的需要。
[1]顧琳,侯敏潔.信息技術優化了“教”“學”[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0,(04).
[2]俞雷.讓寫作成為一種“享受”——談信息技術與作文教學整合的優勢[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0,(04).
[3]朱彥.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有效整合方法[J].新課程,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