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倬
(美國波士頓大學)
從心理學角度探討“孩子們為什么要學習樂器”
◆張文倬
(美國波士頓大學)
從心理學角度觀察,幼兒學琴會對其智力發展,大腦發育,性格塑造起到積極作用。但是學琴過程中,學生也會遇多種多樣的困難。家長與教師應該積極配合,科學教導,使孩子在學琴過程中培養鍛煉賢善的人格。
幼兒學琴 智力開發 性格塑造
在當今中國的大中城市,兒童音樂教育有著驚人的發展。現在流行的各種各樣的業余音樂學校證明了學習一門樂器是多么的流行。其實,學琴,練琴,以至于琴之“道”對于孩子成長有積極意義,音樂可以涵養性情,陶冶情操。音樂的學習與訓練,可以在兒童的性格塑造,心理能量,行為方式等諸多方面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腦神經科學家和心理學家認為,練習和演奏樂器是大腦認知過程中輸入(理解)和輸出(表達)程序的結合;演奏樂器包含了聆聽,視譜,分析,肢體運動,和情感表達。所以,演奏樂器是“大腦,思維,和身體的結合”(brain, mind, and body)。科學家發現演奏樂器從整體上包括了大腦的上下層,前后腦,還有左右腦的整體工作;不僅如此,演奏樂器還需要部分神經元鏈接的集中工作,可以有效刺激大腦皮層的傳出神經中樞。因此,腦神經科學家和心理學家總結,音樂表演的訓練會刺激大腦功能和結構的發育,會維持神經元的數量,會刺激神經元的活躍程度和其連接網的數量、延伸和復雜性。通過對大腦的刺激來保持這些神經元的連接,數量和復雜性可以有效提高幼兒學習能力,認知能力,推理能力和智力程度。如果對大腦的開發不夠,這些神經元的連接會自然消失。尤其幼兒時期,大腦的功能和結構都有非常強大的可塑造性和可延展性。所以,由這些科學實驗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演奏樂器對大腦的發育有諸多益處,尤其是在年幼時開始學習。
1.鍛煉自律性
學琴的過程可以幫助孩子有管理時間的概念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練琴有時會和學校本身的功課還有生活中其他的活動,學習形成沖突。這種沖突其實很大程度是時間管理分配的矛盾。解決方法就是要根據自身情況,制定一個合理的時間分配計劃。合理的分配時間,該用功的時候就要好好用功,該玩兒的時候應該開開心心玩耍。到時間就要做相應的工作,這個過程自然的進行了一項重要的訓練,就是自律性訓練。根據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Lev Vygotsky的理論,自律性的訓練,接受時間越早,效果越好。就如《顏氏家訓》所說“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由Lev Vygotsky的理論而延伸的思維訓練(在美國被稱為 the Tools of Mind)把自律性的訓練大致分為兩種:第一,要持續堅持做該做的事情,哪怕違背自己的意愿。比如規定練30分鐘琴,在30分鐘里就要堅持下來不要輕易停止。第二,要學會停止正在做的。比如正在玩耍,但是到了該練琴的時間,就要鼓勵孩子停下游戲,去練琴。小朋友們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制定一套練琴學習計劃。注意,請不要讓孩子超負荷,否則適得其反。學會掌握時間,自我管理,合理規劃,從小養成好習慣,可以受益一生。
2.目標性訓練
學琴練琴的過程還可以鍛煉孩子做事要有明確目標,心無旁騖。我發現,有些孩子練琴效果很好,有些孩子效果很差。效果差的孩子有兩個特點:第一,漫無目的地練,沒有明確目標;第二,很容易分心,注意力怎么也不能集中。其實,這類孩子在做其他功課上也會有類似的問題。通過練琴,我們可以有意識的糾正這些問題。每一次練琴之前首先想一想今天主要練什么,是溫習舊的曲目,還是學習新的;是解決某個技術小難點,還是挖掘旋律之美;是要分段練習,還是要整篇練,等等。不要小看這個過程,這是一個自我認知的過程。孩子會了解自己的問題,然后有針對性的去解決問題。當他有一個目標時,注意力也相對容易集中起來。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慢慢了解自己,讓他清楚有什么問題需要解決,給自己制定一個可以實現的目標。這樣每天練習都會有成就感,效率自然會提高。
3.挫折訓練
西方人有一句經典“practice makes perfect.”意思是努力會成就完美。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好像并不是你付出了,就會得到預期的收獲。有時候,孩子很努力地練琴,卻感覺越練越退步;很用心的練琴,可考級還是沒通過,比賽沒得獎,沒考上想考的學校,等等。很遺憾,不僅僅是在練琴里,在每個人的成長中,在每個人的人生境遇里,都一定會經歷挫折,沒有誰可以一帆風順。這樣的時刻,孩子們是肯定會有情緒發泄口,如哭鬧、摔譜子、拒絕練習,等等。遇到諸如此類的情況,家長要格外耐心的引導孩子,可以讓孩子把不良情緒發泄完,然后引導他調整成積極情緒。由于大腦發育的生理過程,越小的孩子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越差。孩子對自己最親愛的父母最有依賴感,他們需要借助父母的力量來平和自己心靈的挫敗感。家長可以和孩子的授課老師多溝通,幫助孩子順利渡過練琴中的反復期。漸漸的,孩子可以慢慢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他的心力可以越來越強,可以自己坦然面對小挫折,因為他已經明白小挫折后面是更大的進步。這樣的過程他們會學會將負面情緒(negative thinking)轉變為積極情緒(positive thinking)。心理學家發現,孩子在學齡前如果初步具有自我調整控制情緒的能力,在小學階段會更加容易遵循老師的指導,在中學年齡里會學會自我審視,在他今后的成長中也會起到積極作用。
4.合作與自我認知訓練
學琴的同時也同時體會了協作和分享。音樂在很多時候是需要與人協做的。拿鋼琴來舉例,它不僅僅有獨奏形式,還有四手聯彈,還有與弦樂一起演奏的室內樂,還有與管弦樂隊合作的協奏曲,除此以外還會經常給別人伴奏、伴唱、伴舞,等等。和大家在一起排練就不能我行我素,要互相包容,互相協調。在音樂表現上,不可能自己想怎樣彈就怎樣彈,不可能由著自己的喜好隨性發揮,需要把自己融入整個樂團,整個集體,相互觀照,共同演繹一首作品。在演奏之外,還要協調每次的排練時間,地點,等等。孩子們會慢慢學會不能以自我為中心,學會照顧別人的情緒感受。他們在音樂訓練中已經無形的體會了換位思考。這種與別人協調合作,共同達到目標的能力對他們日后的成長,成才中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此外,與別人一起演奏,參加表演的過程也體驗了分享的快樂,也學會了自我認知。與別人分享了自己的音樂,自己的情感,同時也觀摩了學習了別人演奏。孩子在這種分享的過程里可以很自然的互相學習。有的小孩子很害羞,在這樣分享的過程里,則可以慢慢培養他的表現欲望和自信心。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多參加這樣的演出交流活動,鼓勵孩子談談自己的感受和認識。這樣可以形成良性刺激,孩子會提高自我觀察的能力,會有成就感,會有更好的期待,會更加有動力去練琴。
其實,不僅僅是學琴,任何學問的成就都要有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沒有一蹴而就的。需要每天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每天多學一點,多提高一點,包括音樂技術、音樂知識、文化修養,假以時日,自然就會有很大的收獲,這就是老子所說的“為學日增”。學琴應該學得精彩,學成享受。業余少兒學琴,收獲的應該是通過掌握一件樂器磨練了自己的性格,提高了藝術修養;通過一門樂器,認識了藝術世界的美妙多彩和繽紛絢麗。兒時的音樂體驗是非常寶貴的,可以成為他人生的第一筆精神財富。每一個琴童都可以通過學習樂器完善提升自我的性格修養,積累寶貴的福慧資糧。家長的幫助,引導,管理是應該的,但是不要過度逼迫,要講究方法。兒童時期的身心發展非常關鍵,應該利用學琴的機會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為他們的未來開創無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