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緒軍
(山東省莒南縣相溝中學)
探索詩詞教學方法,浸潤美育教學內涵
◆盧緒軍
(山東省莒南縣相溝中學)
古詩詞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有效載體。詩歌中所呈現的優美深邃的意境,凝練含蓄的語言,鮮明和諧的節奏,能激起學生情思和遐想,陶冶學生高尚情操。因此,在詩歌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感受美、鑒賞美、熱愛美、創造美,形成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是十分必要的。談了古詩詞課堂美育的具體方法。
古詩詞 美育 學生 吟誦法
吟誦是古代詩詞一種傳統的讀法。它通常包括停頓、拖腔、語調三個方面。古代教育家們認為,只有拿腔拿調地讀才能進入詩的情境之中,晶出其中的妙處,感受到它的抑揚與抒情之美。詩歌較之他文學體裁更具有適宜吟誦的特點。如果說一首詩像一朵火紅的玫瑰,那么好的吟誦卻會使它散發出全部的幽香。俗話說,國畫尚需“三分畫七分裱”,詩歌也有“三分詩七分讀”之說。誦讀能調動各種感官,使文字變成跳動的音符,演變成聽得清,看得到的精彩畫面,把學生帶進詩的美妙意境,去領略詩詞歌賦的圖畫美和音樂美。
學生在“目視其文,口發其聲,心同其情,身醉其音”的情態下,借助于聲情并茂的節奏,和諧婉轉的韻律步人詩歌的意境,舒心暢懷地接受它的“美育”。如教民歌《敕勒歌》結合吟誦,那聲情并茂的誦讀會把學生帶到生機勃勃的大草原,在那里,天廣地闊,茂草無邊,牛羊隱現,詩中的美感不言而喻。
很多詩歌,傳統的教法很難激起學生的形象思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力體現詩歌所反映的生活,激發學生的思想感情,讓他們在高漲的情緒中進行形象思維活動。如一旦和音響教學相結合,就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教于謙《石灰吟》之前,讓學生聽配樂朗誦,錄音磁帶中表現出來的慷慨激越的樂曲深深吸引住學生,再來朗讀詩歌,文字就會變成一幅可感的畫面,我們仿佛看到詩人甘為祖國粉身碎骨的光輝形象,其心胸光明磊落,如日月之浩,如石灰之白凈,這樣自然地使學生感受到于謙身上所體現的崇高美。
初中教材非常重視書中的插圖,這些插圖,絕大多數能做到形象逼真,而且風格各異,有工筆重彩的,有潑墨寫意的;有采用傳統筆法的,有吸取現代畫藝的,幾乎構成了一個風格多樣的藝術畫廊。眾多的插圖,使學生目不暇接,在他們面前展現出絢麗多彩的境地,栩栩如生的動人形象,處處是美的形象,自然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因此利用插圖進行詩歌教學,有助于喚起學生頭腦中美的形象,再現詩人所創造的意境。在接受審美的教育。同時,培養學生想象能力和寫作能力,一舉數得。
如張志和《漁歌子》插圖,把詩歌所描寫的對象化為具體可感、有形可見的個性特征:青山、綠水、白鷺、鱖魚、斜風、細雨、箬笠、漁翁……通過這些具體的事物,一幅濃淡相宜、色彩和諧的風景畫展現在學生面前:煙雨迷茫的西塞山前,白鷺翔集,微微泛漲的桃花水中,鱖魚游泳;斜風細雨中,一個青箬笠、綠蓑衣的漁翁,正興趣盎然地在垂釣……多美的一幅山水畫、漁歌圖。學生正是從這自然景物中發現詩情畫意,自覺步人詩歌創設的美的意境之中,潛心地領會盡情地投人,達到文情融合,物我合一,學生的情感得到美的升華,欣賞水平也得到提高。
對于詩歌更需要情感的教學,這些古詩詞詩風不同,格調迥異,作為教師首先要把握每首詩的基本風格,避免千篇一律的講課風格。①慷慨悲壯型。如教辛棄疾的《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這首詞,需深沉豪邁,造成一種拔劍起舞、慷慨悲歌的課堂氣氛。②清麗婉約型。如劉方平《夜月》等,教時要注意語言的優雅、潔凈,重點放在充滿感情的吟誦上。③深沉哀婉型。這種格調深沉哀婉,大都寄寓著詩人傷時感世的慨嘆。如秦韜玉的《貧女》、李煜的《虞美人》等,講授時當感情深沉,語調沉穩徐緩,造成一詠三嘆的課堂氣氛。④輕松歡快型。如杜甫《春夜喜雨》、王安石《元日》,教學時造成一種輕松活潑,歡快喜悅的課堂氣氛。
如《賣炭翁》一課,當講到“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讓學生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想象賣炭翁的皺紋、脊背,學生說:“賣炭翁滿臉深深的皺紋,背也駝了。”于是,一個飽經生活滄桑的賣炭翁的形象就立體地層現在學生的眼前。當上到“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先讓學生理解“翩翩”的特殊含義,然后讓學生想象“黃衣使者”的長相,學生紛紛想象:“橫眉豎眼”“眼露兇光”“兇神惡煞”等,這樣,皇宮使者兇惡的形象就生動地出現在學生眼前,從而激起學生對統治者及其爪牙的無比痛恨之情。又如最后賣炭翁眼巴巴地看著宮使搶走了他的一車炭,而他生活的全部希望就在這車炭上。此時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從詩人留下的空白,想象賣炭翁回家后怎么辦,以后生活怎么辦。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振起想象的雙翼,展翅高飛,使學生發現并領略詩中所蘊含的空白美。
綜上所述,以吟誦法感悟詩歌的意境美、以配樂法感悟詩歌的格調美、以插圖法體會詩歌的形象美、以情感法體悟詩歌的情感美、以想象法領略詩中所蘊含的空白美等五種方法,在詩歌教學中浸潤美育教育至關重要。也告訴我們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要不斷地鉆研教材,摸索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教學才能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