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佳 張曉方
(北京大學臨床研究所)
關于高校新興學科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楊 佳 張曉方
(北京大學臨床研究所)
結合新興學科建設中遇到的問題及挑戰,探討發揮各方力量,提高培養質量的重要意義。分析了臨床研究(方法)學二級學科的基本情況,結合具體的實踐挑戰引發深入思考,為高校新興學科建設提供借鑒。
新興學科 臨床研究 四方力量
2013年11月伊始,北京大學醫學部為了滿足社會對臨床研究高級專業人才的急需,設立了“臨床研究(方法)學”二級學科,并積極探索新學科的管理制度和人才培養模式,為學科建設提供理論基礎。此舉順應醫學發展趨勢,符合國家創新戰略需求,對促進我國臨床研究的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學科建設過程中,面臨著新興學科難以避免的一系列問題和挑戰,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積累一些相關經驗并激發相關思考,對于新興學科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新興學科是全球化時代和經濟發展的產物,是應人類社會新特點,新需求所應運而生的,相比于傳統學科,更具創新意義,是生產力不斷發展的一種表現形式。
在連續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后,我國面臨進一步產業升級的全新契機,人民新的需求不斷產生,相應產生的便是對于新的產業,新的人才的廣闊需求。近日,李克強總理在考察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過程中,提出經濟社會發展面臨不少多難選擇,宏觀調控、升級發展等都需要在理論與實踐上不斷提高和創新,新經濟發展能夠帶動大量就業,也會為傳統動能改造提升創造條件。
臨床研究的水平為國家創新能力的標桿之一,被各國提到了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但我國至今仍無一個大學或科研院所設立專門的學科,系統性培養既有臨床醫學背景又掌握臨床研究理論和技術的高質量臨床研究專業人才。所以,作為新興學科的代表,臨床研究(方法)學二級學科從各個方面均能夠為我國產業升級帶來必要且大量的理論及實踐經驗。
新學科的優點是具有填補空白的創新性,師生熱情高,積累知識快。而從國內外的經驗上看,新興學科雖然代表著未來的發展方向,但是必然會面臨基礎薄弱,缺乏積累,各方普遍缺乏認識導致關注度不夠等問題,最突出的便是教學兩端出現的問題。
1.學科實力有待增強,教師亟需壯大
學科自成立以來得到了校內及相關醫院的廣泛幫助,尤其是在導師的支持上。可是對于一個新興學科而言,迫切需要一支更加壯大,更為專業的導師隊伍,這樣才能為學科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但是,由于學科發展時間短,相應政策支持仍在努力健全,導師們對于新興學科雖然心向往之,但是出于各種制度的束縛和可行性的考慮,無法擔任新學科的導師,導致學科導師隊伍人員單薄,其數量和質量還很難達到要求,為學科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較大困難。
2.學科制度尚不完善,招生名額有待擴充
作為目前國內唯一由高校提供的臨床研究(方法)學研究生學位教育,意味著學科的發展只具備有限的國外相關經驗,而由于不同國情,不同基礎,不同體制的原因,國外的可借鑒意義又大打折扣。新興學科難免遇到這一系列問題,培養計劃如何制定更為合理?課程質量應該如何保證?培養質量應該如何評定?理論與實踐應該如何占比?以及種種實際操作的各項規章制定都需要進行重建。
另一個重要的問題,學科啟動后,獲得了校內外學生、各大醫院臨床醫生、政府監管部門及企業臨床研究相關人員的廣泛關注,社會需求量非常大,但是目前的招生名額因為剛剛起步遠遠不能滿足需求。
高校學科建設是學術性,社會公益性,市場經濟屬性的綜合體,是學科管理者、科研經濟實體、教師、學生各方力量參與其中的系統工程。在學科建設中缺少哪一份力量都將導致發展的舉步維艱,所以能否調動一切可調動的力量,將四方力量求最大的合力,是解決上一章提到各項問題的“勝負手”。
1.發揮科研經濟實體的向心力
因臨床研究(方法)學這一新興學科的特殊性,為確保學科的有效管理,順利開展,學科實施需要依靠醫院等科研經濟實體的具體指導。本學科在建設中充分利用了相關醫院豐富的臨床研究專家和患者資源,通過發揮其臨床研究相關的科研和教學的強大實力,為建立和發展學科提供了可靠的組織保障和發展環境。所以說,科研經濟實體是學科發展的最初向心力,是學科從理論到實踐的堅實保障。
2.完善學科管理者的決策力
學科管理者應專注于明確各方權責,堅定學科發展方向,理順各方關系,逐步完善學科制度建設,制定全面、嚴謹、適度的學科發展計劃。本學科特設了學科管理委員會和學科辦公室,并進行了明確的分工。學科管理委員會負責審議與處理學科相關的重大議題;學科辦公室受管理委員會的指導,負責學科的1)具體事務的管理,包括綜合工作、招生、培養、學位等;2)制度建設,起草包括組織職責、教學合作協議、培養方案、導師管理及課程教學管理辦法等綱領性文件,逐步完善學科簡介、學科規劃、導師申請、招生宣傳,課程相關、學科模板等,為學科建設提供堅實的制度基礎;3)質量保證,適時協調相關專家會議,提供指導、咨詢和建議,確保學科質量符合相關要求。
3.充實學科教師隊伍的原動力
優秀的教師隊伍是學科取得成績的根本,是學生最直接接觸學科,深入學科的最有效途徑。如上文所述,新興學科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教師資源的薄弱。為此本學科實行雙導師制,以聘請各學院/附屬醫院/外單位副導師、兼職導師、跨學科導師的方式,積極拓展導師來源,開發學科實習基地。同時邀請多名來自大學、醫院、政府、企業兼具多重學科背景的專家加入到教學第一線,這些講師既保證了課程的高質量教學,又為學科導師隊伍提供了一定的人力儲備。這兩大舉措有助于搭建高水平學術交流平臺,營造濃厚的臨床研究學術氛圍,傳播臨床研究方面的專業知識,夯實學科的師資拓展基礎,為學科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4.加強對廣大學生的吸引力
學生選擇某學科學習所考慮的因素包括其個人知識背景、興趣、學科影響力及就業前景。作為社會需求巨大新興學科,臨床研究(方法)學二級學科的就業前景十分良好,因此如何擴大學科的影響力就成為吸引生源的關鍵。初期,有必要通過網站、郵件與社交媒體等多種途徑進行招生宣傳,廣泛并耐心解釋學生咨詢,而首屆研究生入學及培養定會作為學科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在此之后,著力擴大學科招生名額,提高培養質量,將是一個長期性的,戰略性的重要工作。
新興學科的發展充滿了機遇,也充滿了挑戰。正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個成功的學科,除了學科其本身的生命力和優勢,更在于參與學科的各方能共同努力,不斷充實積累,大家同心同德,共同進取。在所有參與者不懈努力下,才能使學科實現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摸索到規范的發展歷程。
[1]湯黎明,吳敏.臨床醫學工程學科建設的幾點思考[J]醫療衛生裝備.2003,24(10):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