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連云
關于高中語文選修課專題式教學的實施探討
陳連云
對于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來說,是開展新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且對于專題式教學來說,可以體現出選修課在必修基礎上的提高與擴展,以此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可以實現個性化的發展,實現對教學資源的整合與開發。且在專題式教學方法的影響下,還可以有效解決好高中語文選修課程中的問題,從而提高教學的質量。
對于專題式教學來說,主要是從整個教學資源中進行提煉與研究,找出有價值的專題來進行教學。且對于這一專題來說,不僅是簡單的知識點,還可以對教學活動進行統領與整合,研究具有實際價值的問題,以此來滿足教學的教學需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所以說,選修課專題式教學是從教師與學生的實際出發來進行制作的。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設選修課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在必修課的基礎上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所以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與擴展性。所以說,就要保證教學方法與內容上的吻合,這樣才能實現高效的教學。且對于選修課來說,教材用專題的形式展現出來的,根據相關要求將材料組合在一起,以此來形成單元。從結構上來說,也實現了模塊化的,教學內容更加整體化。在選修課中所涉及到的知識點等并不廣泛,因此,在專題式教學的影響下,就要從專題的內容上出發,以此來滿足選修課的教學目標與需求。
就我國現階段來說,在選修課的開展上依然受到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這樣也就選擇與高考之間聯系緊密的內容來作為選修的模塊,但是從實際上來說,這種教學方法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且在專題式教學的影響下,可以減少學生對每一個模塊的學習時間,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同時也可以充分發揮出學生的個性特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保證專題的合理性
對于高中語文教材來說,在選材上存在著豐富性的特點,因此,想要想充分體現出“選”的意義,就要從教材的實際出發來做好專題的選擇工作,以此來保證學生的有效學習。如學生在學習《中國文化經典研讀》的過程中,在第二單元中的“儒道互補”上,這一主題中所涉及到的范圍相對比較廣泛,但是如果高中生自身的儒道基礎知識相對不足,那么也就難以掌握好而二者之間的關系。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就可以選擇幾篇文章來進行專題教學,同時還要保證選取角度上的合理性。其次,教師還要從具體的教學內容上出發,以此來引導學生,讓學生對兩者的思想與內涵等方面進行掌握。最后,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對比與總結,以此來完善自身的觀念。通過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接受這一知識,同時也可以讓學生積極動腦進行思考,從而也就提高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2.對專題的內容進行細化
對于專題來說,所選擇的內容涉及的范圍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果所選擇的范圍相對較大,就會造成學生難以掌握好學習知識,同時還會影響學生理解。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就可以采取細化專題內容的方法,通過從學生的學習能力上出發,來進行化整為零,以此來保證教學效果的突出。如在“儒道互補”的專題上,儒家與道家所代表的人物也不同,在思想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樣對現實所造成的影響也存在不同。所以想要掌握好儒道互補的意義,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就要從儒道兩家的代表人物上出發,通過對思想、文化以及對現實的影響幾個角度上來進行教學,通過將抽象的知識具體的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學習這一知識,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方法。
3.根據文本來進行專題教學
對于高中語文選修課來說,開展教學工作的基礎就是文本,而這也就成為了專題教學中的基礎。作為文本的主體,所選擇的材料作為輔助性內容,可以采取穿線式的方法來逐漸深入,以此來引出后面的整體。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去,還可以讓學生掌握好文本與材料之間的關聯,從而逐漸深入掌握好專題中的概念與知識等。
首先,要避免學術化。對于選修課來說,注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知識層次。但是如果選修課的教材過于學術化與專業化,就會限制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同時還會造成學生學習目標的混亂,從而也就加大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因此,教會在開展專題式教學的過程中,就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上出發來進行教學。其次,要與必修課聯系在一起。利用原有的知識來幫助學生進行學習。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在高中語文選修課專題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要保證教學內容的上的豐富性,同時還要吸引學生的目光,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可以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幫助學生實現個性化的學習與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徐州新沂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