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昂 王彥輝
(河南中醫學院信息技術學院;河南省財經學校)
基于網絡的計算機專業課課堂教學模式探討
◆王 昂 王彥輝
(河南中醫學院信息技術學院;河南省財經學校)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已廣泛運用于教學中,引起了教學觀念、教學內容,尤其是教學手段的巨大變革。網絡環境下的現代教育技術因其具有資源共享性和交互性而成為現在的主流,但我國仍遠未發揮信息化環境下課堂教學的最大優勢,急需對網絡環境下的有效課堂教學作進一步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對網絡環境下課堂教學模式的現實意義、目前現狀和改革思路等方面進行分析。
教學模式 教學手段 網絡環境 課堂教學 信息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已廣泛運用于教學中,引起了教學觀念、教學內容,尤其是教學手段的巨大變革。隨著信息技術的繁榮,現代教學技術迅速地參與并改變著全世界各地的教育教學,影響著課堂教學的各個方面。網絡環境下的現代教育技術因其具有資源共享性、多媒性和交互性而成為現在的主流。在國內,一些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已開始對網絡環境下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從整體而言,我國仍遠未發揮信息化環境下課堂教學的最大優勢,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急需對網絡環境下的有效課堂教學作進一步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
開展信息化環境下有效課堂教學模式研究,能使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知識不斷更新,逐步形成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教學理念,并能自覺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對優化教學過程、變革課堂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對建立一個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符合當代教育理念、具有現代教育特色、具有較高綜合教育效益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并尋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
在網絡環境下運用多媒體教學方式不僅能達到圖文并茂、聲像俱佳的交互式教學效果,又能優化共享教學資源,有效地實施個性化教育。如何以網絡為紐帶快速、高效、方便地實現知識傳遞,以現代化手段促進教學改革,將傳統的課堂教學轉變為“課堂、電腦、網絡課堂、internet”等多種在線自主學習方式,已成為現代教育技術改革和發展的方向,同時也是推動創新教育的重要途徑。開展基于網絡的計算機課教學模式的研究,對促進學校的課程建設,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和教學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基于網絡的多媒體教學既克服了傳統教學方式受時間、空間、地點限制的缺點,又克服廣播電視教學中師生交流不足的缺點,還可以充分綜合利用文本、圖形、視頻、音頻等多種多媒體形式,以其開放的、基于資源的特點,為學生和教師創造協作式的虛擬學習社區,提供個性化的學習環境和豐富的學習資源。通過這個教學平臺不僅可以減輕教師的工作量、擴大授課課程的知識面,同時也方便同學們隨時隨地學習,提高了教學效率和學習質量。
因此,將基于網絡的課堂教學模式引進高校是提高高校教學水平的有效手段,對于促進高校教學模式改革、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提高高校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目前網絡教學系統大致可分為兩種教學模式。一種是在線網絡教學,以視頻會議系統為主,它是通過網絡傳輸音頻和視頻,將在空間上分離的教師和學生聯結在一起,進行實時的交互式教學;另一種是基于WEB技術的非實時自主式網絡教學,它是使用先進的交互式WEB技術將教學資源組織到相關的WEB頁面,存放在WEB服務器上以B/S方式提供互動的教學服務。現代寬帶技術的發展為構建網絡多媒體教學平臺奠定了相關的網絡基礎,同時基于B/S結構的WEB數據庫技術和交互式動態頁面技術的發展成熟也為其提供了可靠的軟件支撐。從實用性和經濟性考慮,基于網絡運用WEB技術構建的多媒體教學公共平臺是當前網絡教學資源建設的重要手段及發展方向。網絡教育的發展,形成全新的現代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大大豐富了教學內容,拓寬了教育空間。教學觀念由以往的“以教師為主”向“以學生為主”轉變。網絡教育不受時間,空間和地點的限制,充分共享教學資源,真正做到教育全民化,教育終身化。
1.改革目標
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對計算機課程的課堂教學模式及其教學效果評價體系進行研究,探索網絡環境下課堂教學模式體系,研究教學策略、教學結構,優化教學過程,改善育人環境,提高教育質量,在教學實踐中不斷落實完善,并依據改革實踐成果,最終形成系統的課程教學改革方案。
2.改革內容
在網絡環境下,以師生互動為核心,結合傳統教學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充分發揮教師、學生的交互作用,為學生、教師、教務管理提供一個開放式的教、學、管三合一的綜合環境,實現校園內的教學資源共享和跨時空的師生、生生互動,建成一個完整統一、技術先進、高效穩定、安全可靠的基于Internet的教學平臺。
以河南中醫學院計算機類課程的理論教學方式和實踐教學方式為研究對象,對課程的課堂教學模式及其教學效果評價體系進行研究,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落實與完善,具體包括:
(1)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2)課程考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3)教學效果評價體系的研究與實踐。
3.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網絡環境下創建的全方位、立體化、易控制的教學虛擬現實環境,為學生借助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所提供的豐富的、系統組織的結構化的學習資源,通過其主動的、積極的意義建構的方式實現相關知識的建構,使學習變得更為有效,提供了有效途徑。因此,網絡環境下的課程教學改革,應重點解決以下問題:
(1)教學資源的系統組織和結構化。以傳統教材為基礎,以網絡教學資源為補充,以解決傳統教學的內容陳舊、缺乏時代感和現實感、信息量不足以及規劃不夠系統為目標,達到提供充分滿足個性化學習的相關資源,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2)教學環境的創設。以網絡課件、網絡教學資源作為傳統教材的補充和拓展,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立體化、易控制的教學虛擬現實環境,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途徑,進而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目的。
(3)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的優化組合。采用傳統教材、網絡課件、網上資源三大資源為基礎,以網絡課程為補充、課堂教學和網絡課程結合、網絡課程自學為主體等多種教學模式,達到整體優化教學,充分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改革目標的目的。此外,在課堂教學、課程安排、評價方法等多方面也要做出相應的改革。
4.特色與創新
(1)本研究基于信息化大發展,傳統教育與新型教育更替的階段,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資源的系統組織和結構化。以傳統教材為基礎,以網絡教學資源為補充,以解決傳統教學的內容陳舊、缺乏時代感和現實感、信息量不足以及規劃不夠系統為目標,達到提供充分滿足個性化學習的相關資源,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3)手段先進。以網絡課件、網絡教學資源作為傳統教材的補充和拓展,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立體化、易控制的教學虛擬現實環境,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途徑,進而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目的。利用校園網,給學生一個充分自主的學習空間和積極思維的素材,強化培養學生“自我”意識的目的性。
(4)模式和學習模式的優化組合。采用傳統教材、網絡課件、網上資源三大資源為基礎,以網絡課程為補充、課堂教學和網絡課程結合、網絡課程自學為主體等多種教學模式,達到整體優化教學,充分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改革目標的目的。此外,在課堂教學、課程安排、評價方法等多方面也要做出相應的改革。
[1]程仁貴,孫平安.高校計算機教學模式探討[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0,(30).
[2]黃朝有.基于網絡教學模式的計算機教育改革探討[J].信息安全與技術,2011,(Z1).
[3]郭浩.高校計算機教育現狀及改進建議[J].科技創新導報,2011,(05).
[4]金浩.網絡教學模式支撐平臺的設計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