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飛飛
(蘭山區義堂鎮中心小學)
小學語文課堂動態生成性研究
◆徐飛飛
(蘭山區義堂鎮中心小學)
在語文科目的傳統教學中,教師對課本知識過于重視,往往忽視了對學生們思維的培養,使得課堂趨向于機械化與程式化方向發展。因此,加強語文課堂在動態生成性方面的研究至關重要,對小學語文課堂的生成性展開探討與研究。
小學語文課堂 動態 生成性
生成性是當今課堂教學的一大亮點,主要體現出課堂教學的復雜性、多變性、開放性以及豐富性,將教師與學生的潛能與創造性有效激發出來,使原本枯燥無味的課堂煥發鮮活的生命力。與此同時,生成性也是課堂教學的重點與難點,雖然開放性使課堂更加豐富、活躍,卻也使課堂更加“無序”,對每一位教師而言,是新的機遇,也是十分嚴峻的挑戰。
“預設”是指教師個人對教學的設想,大的方面包括解讀教材、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結構;小的方面包括當出現一些課堂新走向,與學生交流產生的偏差以及影響教學進度的一些因素,教師在備課時所想到的預先思考和相關的應變策略。“生成”具體是指教師思考教學活動的過程與結果,而學生個體存在差異性,每個學生都具有獨特的思維方式與認知基礎,所以在解決問題與構建新知的過程中,會出現各自不同的呈現與反應,在教學上將這種本質稱為“再創造”。
如果將“預設”比喻成一幅靜止不動的畫,那么“生成”則是潺潺流動的水。隨著新課程的改革,在課堂教學上提出了“生成和預設”相結合的重要理念,這二者之間存在矛盾,也存在統一。預設是完成生成的主要前提,而生成需要將預設作為鋪墊,在具體的教育工作中,預設要求教師具備深厚的基本功,生成則要求教師具備與之相應的教育智慧,而“生成與預設”相結合,則要求將高水平的預算同精彩的生成進行有效結合。
(一)教師應營造出和諧、寬容的教學氛圍
首先,為了實現動態生成性的課堂教學,教師應適當轉變角色,在學生們探索與學習的過程中,應以合作者的身份介入,在“傳道”過程中為組織者;在“授業”過程中為引導者;在“解惑”過程中則為服務者。
其次,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以笑容滿面、滿腔熱情的姿態呈現,讓每一位學生都樂于同教師親近,而教師用情感與自然輕松的工作態度將更容易感染與影響學生,學生會從中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期待、信任、尊重以及愛,從而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與強大的動力,也為課堂的動態生成性教學創造了十分優越的環境。
(二)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拓展課堂的動態生成性
小學語文課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絕不能只局限于對教學規程的預設上,應結合動態生成性教學,在教學流程中結合生成性的即時變奏,在研究主題中結合生成性的適度調換,在預設目標中結合生成性的合理起落,在環節推進中結合生成性的適時刪改,以增加課堂教學的靈動性與活躍性。
例如,小學語文二年級的寫話課,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畫一個微笑著做夢的小女孩,引導學生看圖說話,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學生也情緒高漲,爭先恐后的將各自不同的想法大聲的說了出來,大部分學生都講了自己曾做過的夢,有的說:我夢見自己長了翅膀,可以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飛翔,我還和百靈鳥做了好朋友,它教我唱歌,我們在一起玩的非常開心;有的說:我夢見自己長大之后成了一名宇航員,不僅登上了月球,還去了外天空,在外太空上看到了許多外星人,他們造型奇特,有自己的語言,還有自己的車子和房子;還有的說,我發明了一架時空機器,坐著時空機器回到了古代,我見到了唐朝詩人李白,我給他背誦了《靜夜思》,他非常高興……學生們各自發揮了想象之后,再引導學生們進行寫作,這一次,他們不再緊咬著筆頭不知如何下筆,而是思緒一下子被打開,非常輕松愉悅的完成了寫作,并且在所寫的小作文中迸發了無數創造性的思維靈感與火花。
(三)教師應拓展學生的視野,對教學內容進行重組
第一,教師應對教學空間進行拓寬,將學習范圍由原本的課堂內擴展至課前預習與課后演練,將學校教育同家庭與社會教育進行充分結合,使學校教學有效融合于社會與家庭當中。
第二,教師應對收集資料的渠道進行拓寬,可通過互聯網、電視、報紙以及雜志等渠道搜集各種教學資料,從而使課堂內容豐富起來。例如,學習《桂林山水》一課時,教師為了讓學生更深入的體會到桂林山水的自然美,從而激發學生們對偉大祖國的熱愛,教師除了自己搜集相關資料外,還可以事先給學生們布置學習任務,讓他們自己去搜集一些圖片或視頻,教師在做課前導入時,可讓學生們先分享自己搜集的資料。將學生的興趣作為立足點,將大家展示的圖片與教材內容進行有效結合,既能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桂林山水的魅力,更能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熱情,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想象能力與表達能力,對作者對風景的描寫手法也有了充分的認識與理解。
(四)教師應創設情境,注重生成性提問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最普遍的教學手段與方法為創設問題情境,如果教師不能根據具體的課堂教學需求而提出一些具有動態生成性的問題,則課堂教學會枯燥無味,缺乏活力與生機。注重生成性的提問與創設情境,將最大限度提升課堂的活躍性,也能夠推動學生引發思考與討論。
隨著新課標的改革與進一步推進,小學語文在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變,為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其情感體驗,教師應重視動態生成性的課堂教學,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性與積極性,還應注重不斷提出與產生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向,并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感悟的能力,使小學語文課堂能夠時刻順應時代的進步與發展。
[1]陳壽宗,賴一郎.小學語文課堂動態生成性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3,(10):58-59.
[2]王樹強.構建小學語文生成性課堂的教學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1,(1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