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開海
(貴州省松桃縣甘龍鎮中學)
培養農村中學生的英語自學能力
◆龔開海
(貴州省松桃縣甘龍鎮中學)
有效的農村英語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靠模仿與記憶、而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農村英語的重要方式。由于農村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英語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充分提供從事英語活動的機會,教師是英語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農村中學生 英語學習 自學能力
在課堂上,教師先提示課堂教學的目標,提出學習要求,明確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指導學生自學,引出問題后,再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討論、模仿并得出目標和重難點。再探索、討論了解西方文化和祖國文化的差異、美式英語和英式英語的區別。教師只做評定、補充、更正,即使是很多學生都不能解決的難題,教師也只是點撥、啟發。要求學生對圖文并茂的理解、對句型的運用,大膽嘗試實行動口、動腦、動手甚至可以動腳的一切有利于教學的實踐活動。當然對學習特別困難的學生要給予幫助,但一定要注意學生的自主性。學生能獨自學會的,教師堅決不講,每堂課教師講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5分鐘。教師由講授者變成組織者。實踐證明,運用“先學后教,再訓練”的教學模式,能為學生充分創造自學的機會,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久而久之,學生能夠高效地自學,從而能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現在中學英語教材都是圖文并茂的,學生只要專心地朗讀、自行交流、認真聽講就能學好這門課程。農村英語學科由語法、對話、練習等知識體系構成,而教材是科學地呈現這一知識體系的載體。我們知道,教科書在編寫時,在知識點的呈現和闡述上是符合學科邏輯,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為什么我們不在教學中利用好這一教學資源呢?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可以讓學生自己去了解、學習本課程的知識體系,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更重要的是還可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提高學生的自學水平。
對于剛進入中學的學生,學生閱讀能力較差,缺乏良好的英語閱讀習慣,教師必須從示范做起,對教材內容逐句逐段領讀、解釋,對重要的句型、短語、語法、日常用語讓學生隨口而出,指出記憶的方法。在初步形成閱讀習慣后,教師便可以提出更多更高的閱讀要求,還可以結合學生實際水平,在重點。難點和易錯處列出一些問題或設置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縱向深入和橫向拓展地閱讀課外材料,對于對話或短文的理解,也可以要求學生能讀懂多少就讀多少,想怎樣交流就怎樣交流,教師只是加以引導,確定最佳學習方法。
無論哪一種教學模式,哪一科課堂的教學,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都是較好的方法。新的農村英語教科書中,沒課都設置了一些問題情境。但這并不等于我們教師在教學時就不需再創設問題情境了。我們可以根據教學圖例實際而創設有效的教學,可以在不同的情況下創設更恰當的問題情境。也就是說,同一教學內容,可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來引入。
新知識的學習,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不論小學英語知識的學習,還是初中英語知識的學習,都是“溫故而知新”,都要隨時納入口語交際和練習題中進行整合,形成新的知識體系,這就是學習的過程。奧蘇貝爾說:學習的實質就是符號所代表的新觀念與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聯系的過程。在教學實踐中,恰當的復習引入、評價引導是課堂教學的起始,對課堂教學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對課堂教學情緒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一方面激活原有認知結構,對學生將要進行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所需知識,進行溫故、鋪墊,清除認知缺陷和思想疑慮,另一方面啟發學生發現或提出新的英語問題,造成認知矛盾,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和動機,并順理成章地進入自主學習、自主探索階段。例如,在一次定語從句教學中,我先復習賓語從句的有關用語,定語從句的引導詞特點,再出幾個關于定語從句的實例,待學生解決后,讓學生產生探索從句的先行詞與賓語從句的先行詞在從句中的位置和作用進行對比。這樣的復習鋪墊看似復習舊知識,實則是在探索新知識。
總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是農村英語課堂教學的主體和核心,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英語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材的特點靈活地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實踐,模仿和觀察,激勵學生獨立運用思考,讓學生親身經歷掌握語言的獲得過程。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一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要讓學生對英語聽、說、讀、寫問題有一個自主的解決,教師不能丟棄這個過程。二要發揮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作用。自主學習絕不是放羊式學習,不能忽視和取消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作用,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合作者,他的作用就是組織和引導,當然,教師只是在大多農村英語學生的自主學習、思維活動受阻或誤入歧途是,才給予必要的點撥提示,也不排除對學習特別困難的學生給予恰當的個別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