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麗
(甘肅省涇川縣幼兒園)
用活學具,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呂曉麗
(甘肅省涇川縣幼兒園)
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不斷探索學具的使用規律,創造性地使用學具。通過學具的使用,讓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在實踐中“動”起來,接受“活”的知識,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教會學生學習方法,這樣他們將終生受益。
數學教學 學具運用 思維能力
“好動”是學生的天性,“操作”是學生的愛好,興趣和愛好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學具操作恰恰符合學生的特點,學生在進行操作時,學習情緒高漲,他們調動各種感官參與探索學習知識的過程,從而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如在“角的初步認識”教學中,在學生知道了角是通過一個有兩條射線組成的圖形時,我讓學生用兩根火柴,那么三個角就需要6根火柴了,只有三根火柴該怎么辦呢?”學生議論著。我鼓勵學生說:“你們可以把三根火柴當6根火柴用,看誰能擺出來?學”生動手操作起來,一會兒,同學們終于擺出來了:

這樣在活動的過程中強化學生的認識能力和操作能力,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1.利用學具訓練學生會想。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而在認識過程中很難從老師的講授中懂得其中的道理。在教學中,讓學生充分利用學具,是他們在“動”中恍然大悟,在“動”中產生聯想。
2.利用學具訓練學生會說。語言是思維的外化,思維借助語言,語言促進思維。俗話說:“想得清的人才會說的清,說的清的人必定想得請”。在學具操作中,教師可以通過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培養學生思維的習慣。如在教學“不多、不少”時,學生擺了兩排圖形。

開始要求學生說○比△多2個,△比○少2個。然后要求學生變換敘述方式說,△再添加2個就和○一樣多,○去掉了2個就和△同樣多;○和△差2個,送一個○給△,它們就一樣多。這樣通過訓練,活躍了學生思維,培養了學生學習的欲望。
小學生的思維主要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在認識事物上還帶有片面性和不精確性,容易被局部現象所迷惑,造成解題偏差。所以,教師要從操作入手,把動手、動口、動腦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的思維活動,在具體的思維情境中建立正確、清晰深刻的表象,有利于找到問題的癥結。如:一塊直徑是6分米的圓形鐵皮,如果沿著它的直徑鋸成兩塊,每塊的周長是多少分米?學生錯解為3.14×6÷2=9.24(分米),針對這個問題,教師讓學生在紙上畫一個圓,并把它剪下來,然后沿著直徑把圓剪成兩塊。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每塊半圓的形狀,分析沒邊的數據特點后,學生醒悟了,原來錯誤出在少算了一條直徑。通過實際操作,不僅使學生找到了錯誤的原因,糾正了錯誤,而且也強化了周長的概念。
在學具操作中,注意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敢于標新立異,不落框、不進套,不師云亦云。例如,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我給學生演示:把7個蘋果平均放在3個盤子里,每盤已經放了2個,只剩下1個蘋果了。我問學生:“還能再分嗎?”有一位學生說“還可以分”。其他學生堅決說不能分了,我讓這位學生說該怎樣分?他邊切邊說:“把這一個蘋果平均切成3塊,每盤放一塊”。雖然他的分法超出了本節課的學習范圍,擔我們不能不為他的創新精神所感動。教室里響起了熱烈地掌聲。
數學來源于生活,并且又應用于生活。通過學具的使用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來源,學會應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才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標。在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時,學生通過學具操作研究出“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方式(公式)后我便給學生設計了一個問題。在陽臺的桌子上準備制作一個長方體的魚缸,你能解決這個實際問題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和自己的學具解決這個問題,并從中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1]中國教育報.
[2]甘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