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晉
(甘肅省景泰縣第四中學)
構建和諧課堂教學,提高合作學習質量
——數學課堂教學感悟
◆王汝晉
(甘肅省景泰縣第四中學)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課程實施建議中,“自主、合作、探究”已經成為學生最主要的學習方式。為了營造充滿動感和活力四射的高效課堂,審視杜郎口中學和洋思中學等名校的教學模式,不難發現,這里隱含著一個關鍵詞——合作,這種合作是一種學生的親身參與和體驗,可以說是構建高效學習的首要條件。
課堂教學 自由 合作 探索 反思
課堂不是無情物,有情有趣的課堂才是真正的教學,創設一種情景、一種氛圍、一種能使師生忘我投入到那種愉快地體驗和探索之中的活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渾然一體的課堂氛圍。這時的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識傳受者,學生也不是被動的接受者,師生共同暢游于知識的探索與收獲中,整個課堂沒有等級,只有平等、和諧的心靈相通。我們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在于課堂上的發號施令,而主要體現在這種氛圍的構建與生成上。在課堂上給學生充分的自由。我們的課堂為什么始終難以成為孩子們求知的樂園,我認為最主要的一條就是課堂限制太多,讓學生課堂自由這個“度”教師把握的不好,愛因斯坦說過一句話,令我感受很深。他說:“研究問題的神圣的好奇心這株幼苗,除了需要鼓勵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沒有自由,它不可避免的會夭折,認為用強制和責任感就能增強觀察力和探索的樂趣,那是一種嚴重的錯誤”根據課堂教學的經驗,課堂上教師使用的強制手段愈少,給學生的自由愈多,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愈高。反之,增加諸多限制,就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當然教師絕對不能放縱學生課堂上不規范的行為,包括不遵守課堂紀律的種種表現等。
如何發揮每個學生個性特長與群體合作,優勢互補的功效,關鍵是優化組建合作小組。可以根據學生的性別、性格、成績、能力差異優化組合。小組人數通常4-6人,以4人最佳(優生一名、中等生兩名、學困生一名)。按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大小進行合理搭配,并選好組長,組長分為常任組長和輪值組長。常任組長總負責,并管理輪值組長的輪換工作。輪值組長負責組織本組成員積極參與討論研究,確定小組討論成果的匯報對象,組織合作學習時的紀律。當然,常任組長也可以輪換,使不同層面的的學生得到鍛煉,同時也能促進競爭。另外,組內還要選出記錄員,負責把本組經過討論達到的共識內容記錄下來。通過這樣的小組分工既便于同伴間的合作,又利于公平競爭,有利于相互學習、討論、切磋、交流,優等生能得到充分的施展,中等生能得到鍛煉,學困生也能得到啟迪和幫助,使信息資源共通,成功喜悅共享。這種動態的思維、智慧的火花,難道說不是我們追求的夢想課堂嗎?
在課堂教學中任何學習方式的實施,都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基礎。合作學習更需要學生具有廣泛的參與意識,它直接關系到學習效果。在合作學習中最容易出現一些假象,看似每位學生都共同探究,而其中經常會出現渾水摸魚的學生。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一些學生不愿意積極參與合作學習當中,或者是不知道如何參與合作學習。在參與中要針對學生之間的差異,達到優生積極參與,中等生樂于參與,學困生能參與愛參與的效果,同時還要讓學生在參與中找到方法、樂趣。教師如何構建學生樂于參與的環境呢?不妨從以下幾點著手。
創設參與的自由空間,一是位置的自由。每月或每周,允許學生自由組合,這也是課堂上民主的體現,位置的自由不是形式的變化,但它伴隨的卻是心靈的自由,也是學生最渴望的,學生身體在“動”思維也更在“動”。二是思維的自由、語言的自由。多給學生一些自由廣闊的思維空間,點撥要有,但一定找到合適的時機,精辟些。因此,]課堂上教師應多編制一些開放性的題目,少一些機械性的訓練,多一些思考、交流和探索,形成一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氛圍和局面,讓學生投入到激烈的爭辯和討論中,在自由的言論中放飛思維的翅膀。
合作學習是集體行為,但是與個體的獨立思考是密不可分的。一個人的智慧是狹窄的,多人的智慧是寬廣的。因此,學生要參與討論,參與合作探究,必須要有自己的見解和前認知能力作基礎,個體的獨立思考是無法由別人或小組來代替的。教學中缺少獨立思考的學習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組織學生合作學習之前,一定要給予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機會。教師應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到學生間的交流活動中,對學生的見解有明顯錯誤時,教師要撐住氣,而不是出現各種問題時輕易表態或下結論,在群體交流與討論中讓學生自我鑒別,真正逼近問題實質,總結規律與思想方法。
數學課中合作學習更多地表現形式應該是語言的交流,小組成員通過語言的表述,將自己的思維與其他成員進行溝通、交流,已達到思維的共鳴。要有意識訓練學生的數學語言。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起初可能是困難的,這時不妨讓學生先自己說,怎么想就怎么說。學生在能夠用自己的話表達清楚問題后,再讓他們嘗試著用規范、嚴密、有邏輯性的數學語言再講述一遍。如在教圓錐體積時,讓學生總結圓錐體積與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之間的關系,有一名同學這樣說:“三個同樣的圓錐跟這個圓柱一樣大。”這顯然是不規范的數學語言,在教師的提醒她,這位學生終于完整地說出來了。通過這樣反復的強化,能增強學生數學語言表達的信心,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真諦。
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能夠激發學生個體的競爭意識,由原來的個體評價變為小組間評價,把個人計分改為小組計分,小組總體成績作為評價依據,形成一種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的格局。整個評價的重心由孤立的個人競爭轉向小組合作的競爭。評價的對象包括評價自己、評價同學、評價老師等。評價的內容主要是學習態度、合作精神、學習能力、團隊合作、教學成功與不足等幾個方面。評價的形式可以是學生評、教師評、同學互評、組間互評等。
教師要對課堂教學及時反思,調整教學模式,調整教學內容的先后順序,調整學習小組成員的組合等,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達到課堂的高效。因為在活動、合作探索、交流展示過程中學生形成的知識與思維方法,最終是需要經過學生的積極反思而成為學生自己的知識與自己的思想方法。雖然在整個過程中都會伴隨著學生的自我反思,但這是一種自發的反思,而且不同學生之間反思的程度有著很大的差異。為此,需要教師的組織,引導啟發學生進行思維過程的重新整理與總結,達到認知的深化,在反思中發現的新問題又可以深入進行探究或延伸。學生的自我反思還會延伸到課外。如寫反思日記,通過讓學生寫反思日記,記下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困惑、挫折與成功,記下思路產生與交流過程中的體會,學生通過反思,理清了思路,優化了思維,而教師可以通過閱讀學生的反思日記,更清楚地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思維狀態,這又為進一步的活動與教學的設計提供了依據,從而形成一個循環上升的動態機制。
綜上所述,構建合作學習的課堂是教師追求的“教學夢”。但是,真正做到課堂中有效的合作學習還真不容易,通過系統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習慣的同時,還要注意教師在合作學習中的組織、引導的作用,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