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東
(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圩豐中學)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陳衛東
(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圩豐中學)
古人云:“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初中生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培養的重要階段,責任是人格素質的核心。初中生作為社會主體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責任意識的培養直接關系著國家與民族的未來。因此,探究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對初中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意義重大。
社會責任感 價值觀 初中歷史教學
社會責任感是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上,每一個人社會成員在心理上和感覺上,對他人進行的倫理關懷,屬于一種道德方面的義務。初中歷史教學是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一個良好的機會,歷史不僅能夠讓人們了解過去,更能以史為鑒,提高自身素質。
有些人呈現代青少年為“垮掉的一代”,原因之一就是現代的青少年社會責任感的薄弱。有一個調查現實,初中生在價值觀中傾向于個體與家庭,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相對淡化,并且容易“跟風”、沒有主見易受他人以及環境影響而形成一些不良風氣、而學校、家長主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不重視責任感的培養。
1.歷史課堂對于培養初中生社會責任感的意義
(1)初中生多為獨生子女,常常把個人利益、家庭利益放在首位。很多家庭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容易讓學生養成攀比、跟風等不好的社會風氣。
(2)初中生生理和心理處于劇烈變化階段,情感上不夠成熟穩定,情緒波動大,對于社會現象沒有足夠的分辨能力,容易偏離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許多學校忽視了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很多情況下,歷史課上,教師只是單純的講解歷史知識,著重于考試大綱的知識點上。所以,歷史老師在授課時,應該將歷史與現實生活相結合,讓學生通過歷史課來培養自己的社會責任感。
(4)歷史事件可以為學生提供是非觀念和責任觀念行程參考和依據。教師的責任不僅向學生傳授知識,還應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引導學生形成爭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對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國家的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2.初中教育的目標
通過歷史教學,使學生能初步運用歷史唯物史觀來對社會歷史進行觀察與思考,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維護國家民族統一,使學生繼承發揚中國民族優秀文化、樹立民族光榮感。使學生初步形成爭取的道德觀。人生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
3.初中歷史教育是學生責任感培養的載體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借助歷史的情景再現,學生能夠有著身臨其境的感受和體驗,讓同學的進入歷史情境中,獲得自己的認識和感受。在課程標準中設置活動探究,提倡教學形式的多樣化,注重學生情感與價值觀的教學。通過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1.《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教學案例
通過歷史資料的搜集、概括,并進一步探究問題,了解百家爭鳴的時代背景、形成原因;諸子百家的具體內容(代表人物、時期、主張);百家爭鳴的的影響與現實意義。通過小組合作和角色扮演,使學生之間團結協作。
(1)通過講述百家爭鳴的具體內容與意義,表現我國的悠久歷史文化,感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2)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與愛國熱情,樹立自主創新意識及正確對待人類文化遺產的科學態度。
2.《世界歷史》中《日本與西歐經濟的發展》。
重點講述戰后西歐和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這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借鑒意義,激發學生對美國、日本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學習興趣。針對教材的內容及當今資本主義世界的形勢,重視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使學生能從中學有所悟,樹立學習的正確觀念,激發學生振興祖國的熱情。
3.祖國統一
簡述香港、澳門回歸的史實,說明“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是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了解祖國大陸與臺灣經濟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實,認識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讓學生樹立愛國愛黨的思想,了解自己肩負的責任。
1.強化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的認識
(1)語言引導。歷史教師可以通過把歷史知識與時代發展相結合起來,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語言教育引導,使他們明白是非曲直,明白正確的價值取向,進而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2)案例引導。通過講解歷史事件、分析某一歷史人物來培養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使學生從其中學到相應的優秀品質。例如,大唐盛世的出現,可以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滿清政府的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嚴重阻礙了我國的發展,可以激發同學的學習動力,讓學生產生歷史使命感。
(3)加強管理。初中生正處于叛逆期、自覺性差、容易受到環境影響被不良風氣帶壞。學校要制定科學合理的行為規范,強制性約束學生的行為,但是更希望學生能夠成長健全的人格,科學合理的行為規范能夠給予學生很大的幫助。
2.總結歷史經驗教訓
對歷史經驗和教學進行總結,提高學生的憂患意識。例如,成吉思汗四處征戰,萬國來朝的現象來使學生認識請打的國力對國家發展的巨大作用。通過“美國9·11事件”,讓學生們意識到“國弱則民賤,國強則民貴”的道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同時,可以通過歷史與現實的對比,激發學生的愛國精神,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3.確保歷史教學與現實的結合
歷史教師要改進教學方法,確保歷史教學與現實的結合,做到“鑒古察今,古為今用”。例如,引導學生對我國發展歷史進行分析總結,了解到科技發展對國家強盛的重要性,充分利用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激發學生的上進心。
4.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初中生的情緒波動較大,教師要善于引導。在歷史教學中,可以通過教學方式多樣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合理運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設備給學生放映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片、飾品等,不僅加深了對歷史知識的掌握,還加深了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的認知。此外,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才是主體,可以才用討論分組,角色扮演等讓學生獨立思考,發揮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教師也可以推薦給學生一些愛國的書籍或者影片,給學生適當自主學習的空間,促進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5.培養學生的社會行為能力
培養社會責任感的目的,就是希望學生有一定的獨立能力能夠將理論付諸實踐。開展適當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參觀歷史紀念館,組織學生獻愛心,參觀烈士陵園等,將學生從課堂帶入社會,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形成社會責任感。
綜上所述,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歷史知識,還可以通過一些歷史事件,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社會責任感對于社會的穩定,國家的發展有著巨大的作用。因此,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角度對初中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意義十分重大。
[1]李官寶.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價值觀[J].都市家教,2013,(12):176-176.
[2]金素蘭.淺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綜合素質[J].東方教育,2014,(05):206.
[3]陳斌.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培養學生責任感[J].東方教育,2014,(0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