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宏
(大慶鐵人小學)
小學音樂教育目標的實現
◆李海宏
(大慶鐵人小學)
國家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對“課程目標”的表述,是通過各學段的學習,不斷獲得音樂知識技能以及音樂的感知與欣賞、表現與創造、反思與評價、交流與合作等方面的音樂能力,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關懷、友善、分享等品質,塑造健全人格,使音樂能力和人文素養得到整合發展。但是,在小學階段,這一課程目標的實現,仍然要適應小學生的心理發展和個性成長。
小學音樂 教學方法 課程目標
在小學音樂課程中,各種與人文素養有關的內容,已經作為音樂課程教材的人文資源,融會到音樂課程單元設計的人文主題中去。小學音樂課程,不是單純傳授音樂知識技能的'技術課程,而是一種通過各種內容豐富、形式感人的音樂活動,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社會情感,促進其健全人格發展,具有豐富人文內涵的音樂課程。在這門課程中,學生固然要了解和學習各種音樂,但是其宗旨卻不是將音樂作為職業化的技能來對待,而是通過音樂使人的精神、人的品格在音樂的情感狀態和心靈世界中得到展現、得到提升。
注重學習的愉悅性,這種教學觀念,也是體現了一種人文性。這是因為,音樂學習中的愉悅快樂,是人類音樂活動最具本質意義、也是最為健康的一種情感狀態。在兒童身上的體現,是直接與其內心的純真聯系在一起的。這種狀態中產生的微笑和快樂,是生活中能夠使所有人動容的微笑和快樂。
愉悅的學習狀態,在音樂學習上同樣重要的意義,是使學生能夠在具游戲傾向的教學活動中,全身心地投人到音樂的表演和創作中去,由此在音樂表演和創作中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別在小學階段,由于沒有單一性知識技能學習的“逼迫”,在愉悅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對于知識、技能的認知和習得,也是相互促進,自然生成,會極大地提高學習的功效。
音樂學習的愉悅情態,與學生學習興趣的調動和激起有關。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最貼近其本能的一種原動力,也是促使學生學習積極性產生最活躍的心理因素。興趣還有益于個性、特長的培養。所以,在小學音樂課程的教學中,教師特別重視在教學組織活動中,對教學情境的創設。興趣的調動,可以激勵起學生的各種學習能力,使其音樂思維處于發散狀態,更為促進其情感的發展。
在小學階段,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是從興趣、感性、體驗入手,再上升到理性的歸納或概念的抽象。特別是對音樂的認識和了解上,就更應該注重從感性入手。用對話的方式,能使教師和學生在交流中拓展思路,相互激發,產生新的發現與理解。啟發式的教學方式,是對話式教學方法的自然延伸。在小學階段,必須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調動起來。這方面,音樂課程同其他新課程是一樣的,均需著眼于兒童學習心理的發展,均需通過各種方式,打開學生的心靈之窗,調動學生的思想翅膀。
在音樂課程的學習中,音樂如何表現生活,反映情感,都以其可感可知的形象給學生以直觀的啟發,對學生的音樂思維以引導。學生對音樂作品的認識,也可通過比喻、對比、設問等啟發式教學法,使學生從多種角度認識音樂,啟發他們用自己的想象和技能來進行音樂的表現和創作。正是在啟發式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地位才得到確立。
小學階段音樂課程的不少教學內容,可以在帶有游戲傾向的音樂活動中展開。音樂活動和游戲活動的結合,從發生學的意義上講,原本就與人的音樂行為融合一體。特別是在群體參與的音樂活動中,這種傾向更明顯。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有組織或隨機的趣味性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并且,也更有利于激發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的自由、快樂和投人,達到無拘束、無功利的審美境界。在小學音樂課程中,具有游戲傾向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學習過程中學習音樂,即使在小學的中、高年級階段,這種教學活動,通過一定的設計,也有利于將學生引入到與他人的合作、交流中去,得到自我表現的機會。
在小學階段,其音樂興趣、愛好的形成,是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學生某一方面音樂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有一個過程。教師特別要注意保護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的主觀努力的熱情。與此相關,音樂課堂教學評價的指導思想,一是著眼于學生多種音樂能力的全面發展,只要是有利于每一位學生音樂能力發展的,都要以質性評價的方式給予鼓勵、支持和肯定;二是將學生和教師都視為評價的主體,在教學中師生之間處于平等、參與、協商而不是對立的關系中,共同造就音樂課堂上良好的學習氛圍;三是為了使學生保持對音樂長久的興趣,以各種評價方式促進學生音樂能力的發展。
音樂課堂中的教學評價,其真正目的,是為了激勵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讓每個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