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彩娟
(內(nèi)蒙古豐鎮(zhèn)市馬橋街小學)
培訓,感悟,收獲
——2015年北京市朝陽區(qū)“十三五”骨干教師國際化素養(yǎng)培訓感悟
◆劉彩娟
(內(nèi)蒙古豐鎮(zhèn)市馬橋街小學)
藝術沒有界限,學科間相互滲透,教學無定法,貴在激發(fā)興趣,答案無標準,貴在適合,創(chuàng)新無止境,貴在永恒。
宏觀角度 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 創(chuàng)新培養(yǎng)
我是來自內(nèi)蒙古豐鎮(zhèn)市的一名小學美術教師,能參加北京市朝陽區(qū)舉辦的“十三五”骨干教師國際化素養(yǎng)培訓課程,我感到非常榮幸。因為國外教授授課-這樣的學習機會實在難得。在朝陽分院一周的培訓學習中,讓我大開眼界,聆聽了教授的講解,我如獲至寶,在課上,我如饑似渴,課下,我用心感悟,回到學校,我覺得收獲頗豐。真正認識了我們的教育應該向國際化接軌,應該走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道路。應該放手、相信學生,肯定學生的思維。同時我們認為,藝術沒有界限,文學和音樂、美術、哲學、地理、歷史等學科交叉。我們應該橫向聯(lián)系,縱向延伸,這樣就會拓寬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從宏觀角度考慮,我國的教育隨著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快速的發(fā)展,教育教學也在逐步向國際化接軌。因此,我懷著好奇心情走進了教室。傾聽比利時烈日皇家美術學院的院長Daniel Sluse,教授也是比利時當代最富盛名的版畫家。教授本人從1979年開始舉辦了多次個人作品展。我很慶幸遇到這樣一位和我學習同一專業(yè)的名人。教授只是用藝術作為一個引導,把藝術輻射到其它學科中,這樣的藝術無處不在,這樣的學習新穎有趣。試想,如果我們把這樣的形式運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把美術和音樂等其它學科聯(lián)系起來學習,學生還會因為教學單一而感到無味厭學嗎?教育的實質(zhì)就是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達到知識的融會貫通,相互滲透。這樣就會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春”的境界。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就會提高,就會拓展,就會自主探尋,自主合作,自主完成任務。教師的主導任務就完成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就培養(yǎng)起來了。學生會在不斷的肯定中,培養(yǎng)自信心。
接著提了這樣一個課題“用一個字或詞概括你學習的目的”,大家都覺得很新奇,每個人都說了自己想表達的詞匯,真正達到了暢所欲言,課堂氣氛活躍。教授把大家說的詞匯寫在了一張大紙上,并貼在墻上,做了簡短的說明,讓所有的培訓教師通過一周的學習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教授這樣的教學設計富有啟發(fā)性,同時還有針對性。我們就是應該有明確的目的,才會有正確的行動。
在之后的培訓學習中,我了解了比利時和中國小學不同的教育現(xiàn)狀,感悟到作為課程設計的靈魂就是為學生服務,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我深層次的認識到教育實踐的真諦——教就是為了不教,相信學生,放手學生。教授每天布置給我們一個問題,每個問題都是由我們自己小組合作討論得出答案,當然答案各不相同。這樣的授課形式值得我學習。在教授開始布置任務的時候,大家都極不情愿回答或者不愿主動進行學習總結(jié)。這樣就說明我們中國人的謹慎,不習慣在陌生環(huán)境下和陌生人交流。同時也說明平時受傳統(tǒng)教育的束縛,教師說了算,學生根本沒有發(fā)言權(quán)。但是隨著培訓形式多樣化的轉(zhuǎn)變,大家也在不斷改變,各位骨干教師通過游戲、繪畫、音樂等多種形式展示了自己的優(yōu)勢和才華,在陣陣歡笑聲中讓大家感受到教授傳授給我們教育的專業(yè)性和趣味性。在教授的不斷的肯定中,我們的表演達到忘我狀態(tài),有時達到高潮,可以說是“群英薈萃展才華,導演安排顯神采。”到達瘋狂的程度。我印象最深的是教授給我們每個小組寫一個主題,但是要求不能告訴其他小組,小組內(nèi)也不能互相交流,每人選一種顏色2分鐘的時間按照主題在黑板上繪畫,繪畫要求必須把顏色填滿整個畫面。每位老師在黑板上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把每個主題很出色完成,通過圖,大家自然就猜到了其他小組的主題內(nèi)容。大家隨心、隨性、隨意、這種形式充分體現(xiàn)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也激發(fā)了人的天性——好奇,釋放了內(nèi)在的潛能,完成了自我心靈的提升。最重要的是老師應懷有一顆不滅的童心。這樣才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讓自己的靈性感染學生,讓自己的激情飛揚,讓自己在教學中處于興奮狀態(tài)。這樣才能夠創(chuàng)造和諧的教學氛圍,學生才會樂學。讓學生在快樂中成長,在歡樂中度過學習。而不是板著面孔訓斥學生,指責學生。那樣效果不好。
在整個培訓過程中,教授始終面帶微笑耐心的引導,對各位教師回答的問題從不予以否定,認為和他本人想法一致的他會點頭示意。教授讓學員追尋本源的答案。而我們的教學就是讓學生回答老師認為對的問題,違心的答案予以否定扼殺了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我覺得我應該改變教學方法,不能再繼續(xù)錯下去了。教授的教學課讓我們大家學會了傾聽。但是,我們的考試答案只有一個標準,我們課堂教學和考試嚴重沖突。無奈、無望、無助。
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有一個對比的小游戲:第一組的學員在無任何交流的情況下根據(jù)一位教師的描述繪制圖形,第二組學員在可以交流的情況下繪制圖形,然后教授讓大家看成品圖,談感受。小組交流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熱浪,這個游戲讓我們體會到交流的重要性。只有交流了思維才會有碰撞,思想才能不斷成長。交流的過程,就是不斷學習的過程。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教學氛圍就會形成。
教授的教學讓我們體驗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在藝術和非藝術領域里收獲豐厚,同時使我們在教育教學道路上不斷提升。藝術無界,不斷前行,自主探究;不懈追求,創(chuàng)新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