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孟換
(廣東省五華縣洞口中學)
如何培養初中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
◆鐘孟換
(廣東省五華縣洞口中學)
從初中學生解題的行為實際看,學生解題主要存在的問題有:一是難以養成思維習慣,常常盲目解題;二是任務觀點嚴重,解題不求靈活簡潔;三是馬虎草率,錯漏百出。培養初中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的途徑和方法很多,但無論哪種途徑和方法,最根本的、相通的是離不開思維的訓練。
初中學生 邏輯思維 解題能力
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是一個較復雜的問題。從理論上看,解題能力涉及到邏輯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的問題。從內容上看,解題能力包括對應用題、文字題、計算題等各類問題處理的能力。從初中學生解題的行為實際看,學生解題主要存在的問題有:一是難以養成思維習慣,常常盲目解題;二是任務觀點嚴重,解題不求靈活簡潔;三是馬虎草率,錯漏百出。要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首先要提高學生的智力,發展他們的思維。
語言和思維密切相關,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也是思維的工具。在教學實踐中,不少老師只強調“怎樣解題”,而忽視了“如何說題(說題意、說思路、說解法、說檢驗等)”。看似這是重視解題,實則這是忽略解題能力的培養。由于缺少對解題的思維習慣、思維品質的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只囿于題海戰術、死記硬背的機械記憶中,這與當前的素質教育格格不入。
另外,從學生解題的實際表現看,學生解題的錯誤,一般是由于缺乏細致、周密的邏輯思考和分析。從教師教學實際看,教師為了強化對學生解題思路的訓練,往往要求學生在作業本上寫出分析思路圖,或畫出線段圖。但這項工作,對于初中學生來說,一方面難度不是很大,另一方面因費時多,學生持久性不夠,往往收效并不大。筆者認為加強課堂教學中的“說題訓練”,即采用“順逆說”“轉換說”和“辯論說”等幾種訓練形式,養成學生解題的思維習慣,從而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
1.順逆說
每解答一道應用題時,不必急于去求答案,而要讓學生分別進行順思考和逆思考,把解題思路及計劃說出來,讓學生根據算式,再把說出的意義與原題對照,看看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則要重新分析,認真檢查,直到說出的意義與原題一致為止。
2.轉換說
對于題中某一個條件或問題,要引導學生善于運用轉換的思想,說成與其內容等價的另一種表達形式,使學生加深理解,從而豐富解題方法,提高解題能力。
3.辯論說
鼓勵學生有理有據的自由爭辯,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勇于發表不同見解的思維品質,尋找到獨特的解題方法。有一次,一位老師教學解答圓面積一題時,老師問學生:“計算圓面積要知道什么條件才能進行計算?”多數學生回答“必須知道半徑,才能求出圓面積。”但有一個學生舉手表示不同意,認為“知道周長或直徑,同樣可以計算圓面積。”對這個學生的回答,老師一方面作了肯定,另一方面要他和持不同意見的同學進行辯論。這樣,雙方經過幾輪辯論后,使這位學生認識到“已知周長或直徑,最終還是要先求出半徑”的道理。另外,也使大部分同學明白了“不光只有知道半徑,才能計算圓面積”的道理。
求異思維是一種創造性思維。它要求學生憑借自己的知識水平能力,對某一問題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思考,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在解題中,要努力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從各個角度去分析思考問題,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通常運用的方法有“一題多問”“一題多解”和“一題多變”。但是,變題訓練要掌握一個原則,就是要在學生較牢固的掌握法則、公式的基礎上,進行變題形練。否則,將淡化思維定勢的積極作用,不利于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
為了減少學生的解題錯誤,提高解題的準確率,除加強估算和檢驗外,通常較有效的辦法是要善于聯系對比,讓學生在比較中認識、在比較中區別、在比較中理解、在比較中提高。常用的聯系比較方法有:
1.聯系生活實際對比
對于一些農業生產上的株距、行距,工業上的產值、工效,商業上的成本、利潤等,學生缺乏生活經驗,難以產生共鳴;對于一些綜合性證明題,學生解答毅力不強,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加之,有些教師講證明題,便說證明題怎樣重要,如何難學,上課要認真呀……說到計算題,又說怎樣容易出錯,計算時要怎樣細心,否則……看似老師提醒學生重視,實則給學生增加了心理壓力,背上了思想包袱。其實,只要把數學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進行對比,解題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2.聯系正誤對比
有比較才有鑒別,學生解題的錯誤,往往錯在認識不清、感知模糊、理解膚淺上,用給出正確答案(或算式)和錯誤答案(或算式)的對比如正誤分析對比、正誤解法對比等,都有利于加強學生辯證思維訓練,有利于提高解題能力。通常的選擇題就是很好的訓練形式。
3.聯系題型對比
在初中數學題型中,歸納起來,不外乎是概念題、計算題、文字題、應用題,圖式題和證明題等幾大類。像計算題、文字題、應用題、圖式題大都是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只是用四種不同的描述形式表達而已。一幅線段圖(或實物圖)來描述。根據這種知識內在的聯系特點,在教學中,要善于把各種描述的形式,聯系起來,進行訓練,達到由此及彼,由里及外,融會貫通和舉一反三的效果。
綜述,培養初中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的途徑和方法很多,但無論哪種途徑和方法,最根本的、相通的是離不開思維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