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會
(長春市朝陽區解放大路小學)
提升教學立意,提高教學品味
——談數學課堂教學的“魂”
◆張彥會
(長春市朝陽區解放大路小學)
教學過程中教師從五個方面做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學的立意,提高教學的品味。提能夠引起深入思考的問題,培養學生理性的思維。講有哲理性的語言,培養智慧的思維。用史料的引證,培養文化的思維。重方法的指導,培養有序的思維。給思想的滲透,塑造學生價值觀。
教學立意 教學品味 數學思想滲透
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推進,老師們更加注意數學課堂教學的本質,注重提升課堂教學的立意,提高教學的品味。教學立意是課堂教學的靈魂,立意的定位就決定這節課的水平的高低。正如我們看一部好的電影,總會給你一些生命的感動,觸及到你的靈魂,讓你悲傷,讓你感動,或者讓你憤怒,而有些影片則是平淡如水不會讓你有任何的觸動,在頭腦中很快就遺忘了。教學中也需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觸動到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收獲知識的同時經歷一種情感的歷程,讓他們難以忘懷,刻骨銘心,影響他們的一生。那什么能讓學生有這樣的體驗呢?
在教學中有些深層次的思考,能給學生一種成功的體驗。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有一定的層次,抓住教學的核心,直指本質。例如,在講《游戲公平》一節課時,老師設計了這樣的問題“瓶蓋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小,反面朝上的可能性大,為什么會這樣?”學生有的說;“瓶蓋正面兜風,反面不兜風”,有的說:“一面重,一面輕,重的就向下,所以反面向上的可能性大”……老師接著問:“一面重一面輕什么意思?”學生回答:“就是瓶蓋一面有鐵皮,一面沒鐵皮,”。接下來老師沒有就此罷手,而是給學生做了一個類比的實驗,將一個薯片的圓筒,蓋好筒蓋,找到中心點,用手指支好,則薯片筒可以平衡;然后將筒蓋取下,還放到中心點,筒向有底的一面傾斜落下。這樣讓學生清楚了為什么反面朝上的可能性大。課后訪談的時候,學生說對這個實驗記憶深刻,難以忘懷。
在教學中有些哲理性的語言,也能給學生以啟發,深入內心,潤物無聲,給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都產生影響。例如,在學習《圓的認識》時,學生對不同形狀的車輪跑的快慢意見不統一的時候,老師說:“真理越辯越明”,給學生各自說理的機會,給學生面對不同意見的一種處理的方法。還有一些名人名言如:“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边€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等等,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課堂上一段有趣的數學文化史,讓學生對數學別有情趣,流連忘返,潤人心脾,文化的挖掘,給學生一縷清新的風。例如;《生活中的比》這節課,最后老師出示了黃金分割比的史料,讓學生了解相關的知識,學生聽的如醉如癡,一個數學上的“比”竟然和審美有關,深深觸動學生。數學有著悠遠的歷史,數學的文化史就是數學的發展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挖掘教材中相關的數學文化,在教育教學中,多揭示,讓學生了解數學史,熱愛數學。
數學課堂除了要傳授知識培養能力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目標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有人說過“知識很重要,方法更重要”,
方法的指導對學生解決問題更有幫助。例如《游戲公平》這節課,老師把方法也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來落實的。老師一邊講一邊梳理方法,“提出問題、大膽猜測、實驗驗證、結論推理”讓學生知道遇到問題時,該通過怎樣的程序來解決,這些方法對學生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
有人將教學的立意分成三種類型,一種是知識立意的課堂,主要服務于學生數學基礎知識的學習與數學基本技能的訓練,致力于“學會”目標的實現。第二種是能力立意的課堂。主要重視學生掌握“雙基”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各種數學能力,能突破“知識立意”的框框,挖掘和展現“雙基”中隱含的數學思維營養,致力于“會學”目標的實現。第三種是生本立意的課堂,這類課堂不滿足于僅僅實現“雙基”,培養能力的目標,而是著眼于育人價值的實現,體現數學思想的作用。
例如,《游戲公平》這節課,學生討論了不公平的幾種方法,教師引導:這種方法不公平,那么怎樣才是公平的呢?給學生追求公平、公正的思想,知識誠可貴,思想品格的塑造價更高。在課堂中人的價值觀要滲透到課堂的每一個活動中,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人格塑造。
如果一節課沒有觸動人內心的靈魂的東西,那么這節課就不是好課,要想觸動學生,首相要了解學生發展的需要,了解這節課什么地方能觸動學生的內心,了解人性的東西,這樣你的課才能上層次、有品位、有立意!
[1]邱學華,張良朋.2013年小學數學教育熱點問題探討.小學教學,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