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霞
(吉林省大安市舍力一中)
初中數學小組合作教學策略探究
◆李曉霞
(吉林省大安市舍力一中)
數學作為初中學科中的重點科目,其教學效率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能力提高具有重要影響,經過實踐和發展,小組學習成為教學中的有效方式之一,本文從小組合作教學策略的實際意義入手,對小組合作教學的具體策略進行探討,為初中數學高效教學提供理論幫助。
初中數學 小組合作教學 策略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教育觀念也越來越先進,更加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我國的教育改革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多個方面對初中數學教學提供了指導和規范,要求教師在提高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促使學生成長為具備合作、創新等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小組合作教學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為教學效率的提高做出重要貢獻。
初中學生處于青春期,升入初中之后,學習壓力增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打折扣,因此,需要有合適的教學和學習方法。經過實踐表明,小組合作教學在以下幾個方面都具有積極作用:
(1)新穎的學習方式能夠增強數學學習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通過小組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學生的合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創新性思維能力都會得到提高;
(3)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參與度加強,對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要想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就需要對分組、引導以及評價等多個方面同時進行規劃,合理的分組是合作學習的前提,適當的引導是合作學習的關鍵,有效的評價是提高合作學習效率的重要途徑。
1.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分組
分組是小組合作教教學的起點,對教學效率具有重要影響,因此,教師必須保證分組的合理性。首先,對班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習慣特點進行詳細的了解,確定好小組內的成員個數,一般情況下,組內成員的個數為4—6人。其次,本著組間同質和組內互異的原則進行分組,保證小組內的成員在行為習慣和學習能力方面有所不同,能夠起到相互幫助的作用,例如,部分學生的數學思維比較活躍,教師可以將思維活躍度較低的“書呆子”安排到一個組內;教師需要保證每個小組的整體能力相近,這樣才具有可比性。最后,進行分組需要尊重學生的意見,避免學生的積極性受到打擊。
2.發揮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引導作用
初中學生的自律能力較差,若教師對學生的合作學習放任不管,課堂很可能會失控。小組合作學習與學生自主學習不同,需要教師充分地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中去,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此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限,對于一些難度較大的題目,即使通過討論也無法解決,這就需要教師的適當引導和指點。因此,小組合作教學的關鍵是教師要在把控課堂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條件,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首先,教師可以在每個小組中選出小組長,負責維護和管理小組內的紀律,教師可以在課前通過小組長了解學生對于課堂學習存在的困難,在課堂上進行解答,在課后收集學生對于課堂的感受,對于課堂知識的掌握程度,并以此為根據調整下一節課的計劃。其次,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先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和討論,教師對其中涉及到的學習方法和具體知識的掌握提出建議,帶領學生一起解決解決不了的問題。
例如,在學習“解一元一次方程”部分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復習一下等式的基本性質,在此基礎上,學生根據預習的內容分小組探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驟,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教師對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總結,提出建設性的建議,并對典型的例題進行分析,之后通過測試來鞏固。教師鼓勵小組成員之間相互檢查,互相發現錯誤,一起解決問題。
3.對合作學習進行合理評價
合理的評價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檢測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還能夠我教師的教學方向提供參考。這就需要教師將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和結果綜合起來進行評價,改革評價的結構,尊重學生的自主評價和組內、組間互評,實現組內成員的相互促進和提高,同時也在促進學生知識水平提高的同時,加強對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
例如,在學習“因式分解”部分的內容時,教師在學生基本掌握了因式分解方法之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因式分解比賽,教師在課前準備好相關的測試題,對課堂知識進行檢測,總結出分數,并鼓勵學生對自己的測試結果進行評價,總結自己的不足之處,之后再由小組間的成員和其他小組進行評價,提出優點和缺點,幫助學生查漏補缺,加強自我管理。此外,教師需要根據小組平時的表現和測試的結果來對不同的小組進行批評和表揚,促進小組之間的健康競爭。
總而言之,小組合作教學是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方法,對學生自身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義。小組合作教學要求教師將學生科學地進行分組,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并對評價方式進行改革,促進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合作能力的雙重提高。
[1]張銘杰.初中數學合作學習教學策略淺析[J].成功(教育版),2013,(24):49.
[2]范倩華.初中數學教學小組合作學習策略之我見[J].大觀周刊,2012,(01):137-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