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芹
(廣州市天河區五山小學)
對語文教學中朗讀梯度訓練的對策與思考
◆李淑芹
(廣州市天河區五山小學)
朗讀是把無聲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創造性活動,語文課堂離不開朗讀。“梯度朗讀”是教師根據不同階段的教學目標,結合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朗讀的梯度,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回環復沓,盡量給每個學生提供發揮吸收的空間,讓他們在輕松自在的氣氛中感受朗讀的美妙。
語文教學 朗讀 梯度訓練 語感學習
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曾說過:“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而朗讀是培養語感,感受語言美的重要方法之一。朗讀教學是否扎實有效,直接關系著語文教學的成敗。而宋人朱熹在《情理精義》中說道:“讀書之法,莫貴于循序而致精。”由此可見,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朗讀梯度訓練是一個量化、漸進的過程,必須有針對性,系統化地實行。朗讀教學不但要重質,重量,同樣也要注重讀的形式和方法的指導。如何進行有效的朗讀梯度訓練呢?
朗讀的基本要求有三項,即正確、流利、有感情。正確地朗讀,就是要讀準字音,不添字不減字;流利地朗讀,就是不回讀、不結巴,讀時有一定的節奏;有感情地朗讀,就是要把握作者字里行間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通過自己的聲音再把這種情感傳遞出來。這三項要求是有先后之分,呈遞進關系的。“正確”是最起碼的要求,如果連正確讀文的要求也無法做到,就更別提“流利和有感情”了。在“正確”的基礎上再要求“流利”,在“正確、流利”的基礎上再要求“有感情”。因此,教師不應急于求成,想要學生一步登天,可能會適得其反,尤其是在面對低段學生的時候。我也碰到過類似的情況,在教學《雪孩子》一課時,由于學生接觸全篇去掉拼音的課文才不久,讀起來老是出錯。我教學生回憶生字,花大量的時間誦讀全文。學生讀得扎實,第二課時的教學就變得輕松、有效。“熟能生巧”是一條不變的真理。所以,要想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課堂上教師必須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朗讀。
在達到正確、流利朗讀的基本要求之后,就要進行感情朗讀的訓練。感情朗讀就是要“入情”,“入境”,要求朗讀時能表現出文章的感情基調。要想讓學生讀出感情,就要給學生創設適宜的語言環境。每個學生對語言的感受程度不同。語感強的人話說得得體,聽得明白;文讀得透徹,寫得暢達。用深情的朗讀表達出文章所蘊含的情趣和作者的意圖。教師適當地引導學生用以下方法誦讀吟詠,以觸發學生的情感體悟:
(1)示范美讀。重在以情感人,讀出理趣,葉老認為“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感通了,無論興味方面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像《匆匆》《老人與海鷗》等課文本身的感情基調鮮明,可由老師范讀,或播放配樂電腦朗誦,創造良好的情境和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朱自清的《匆匆》,在有聲有色的朗讀中,仿佛真能感覺時間來去匆匆,作者對時光流逝卻無法挽留而發出的感慨。學生在這個隱形的過程中,漸漸觸碰到作者的內心,發出真切的共鳴。
(2)理解誦讀。品味語言關鍵是要依據語境,解讀語意。揣摩語言材料,深入地理解語言的含義。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言語對象的內容,注意調動生活經驗,體會意蘊,平時有意識地讓學生多朗讀。事實證明,學生認真參與,積極投入朗讀情景,教師在緊要處稍加點撥,學生往往體會得較快,對語言材料的感受就會準確、細膩、真切,從而獲得審美感受。教師在誦讀中應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有感情、有語調、有節奏地投入有感情地誦讀中。
(3)由易到難,加強訓練。梯度朗讀,要做到以讀促講,以讀促理解,化繁為簡。教師應該使學生在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礎上,在反復品讀中完成教學目標。每品味景物、人物的段落時,讓學生再讀那些段落,回環復沓,反反復復地游走在文本之中。使得課堂上不僅是書聲瑯瑯,而是書聲動人。從開始的正確朗讀,到后來的感情朗讀,循序漸進,使朗讀漸入佳境。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包括對文本的理解,對詞語、句子朗讀的研究,抓住文章在朗讀時的重點,不求多,抓住一兩個點進行扎實的訓練落實即可。通過對詞語、句子內容情感的品味,來達到最終的朗讀訓練效果。朗讀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情感,更好地積累語言,切不可脫離文章內容的理解進行單純的反復朗讀訓練,這樣便不是語文課的實質有效的朗讀訓練了。
遵循朗讀訓練的原則。除了從詞語朗讀訓練、句子朗讀訓練再到全文整體朗讀訓練這樣的模式以外,還可以依照情感逐漸推進的原則進行訓練。如教學《凡卡》一課,就可通過凡卡城市、鄉下生活的對比朗讀,用情感推進的方式來進行朗讀訓練。具體的梯度安排,要依照不同文本的特點來定,依據學生實際情況來定。這樣在逐漸加深難度的朗讀中,會不知不覺達成學習目標,化難為易。
朗讀本身就是一個琢磨和體驗過程,通過反復層次性地朗讀,才能直接迅速地感受語言的優美、領略文章的深意,感知語意的真切,形成語言的感悟能力。因此,只要我們在教學時,對每一次的朗讀都精心設計,抓住朗讀訓練的梯度,就可以總結出朗讀的普遍規律,引導學生掌握這種規律,以達到感受語言的目的。不斷地推進語文教學中的朗讀成效,進行合理的朗讀梯度訓練,也正符合現階段對語文課容量充實、有效的要求。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2001.
[2]傅道春.教育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萬素華.提高朗讀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