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潔
(南開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
關于對外漢語教學含有相同語素的同義復合動詞的研究
◆鄭 潔
(南開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不斷提升含有相同語素的同義復合動詞的教學的研究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本文首先就對外漢語教學中含有相同語素的同義符合動詞概述進行了簡要介紹,接著分析了含有相同語素的同義復合動詞混用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對外漢語教學中含有相同語素的同意復合動詞的教學方法。
對外漢語教學 相同語素 同義復合動詞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高速發展,對外漢語教學的水平不斷提高。但是由于對外漢語教學開展的時間不長,在教學的很多領域中仍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對于很多內容的研究仍然亟待改進。其中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含有相同語素的同義復合動詞的研究就是本文的研究重點。本文將大綱中規定的相同語素的同義復合動詞作為研究重點,進而有針對性的提出一些教學的策略與方法。同時,在對外漢語中,教師應該結合相應的語境進行教學,讓對外漢語教學的水平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在漢語中,復合類的詞語形式多樣,從結構關系上來看,業內人士都將復合詞分為并列、偏正、主謂等幾類;而從語義關系來看,復合詞又可以被分為同義復合詞、反義復合詞、偏義復合詞等幾類。而同義復合詞指的就是由兩個意義相似的構詞組成的雙音節復合詞語。例如,“保護”這個詞語就是由兩個語素相近的字構成的一個詞語。而本文將要重點研究的含有相同語素的同義復合動詞則要求這個同語必須是同義復合詞,并且還需要滿足動詞這個特點。
同時,在這些同義復合動詞中,二者都應該是同義復合詞。例如,“代替”和“替代”。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對于含有相同語素的同義復合動詞的掌握不甚全面,常常容易出現混淆使用的情況。因此,在對外漢語的教學中,應該將含有相同語素的同義復合動詞作為教學重點,通過教師的認真講解,讓學生逐個攻破難關,更好的掌握相關的知識。
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學生常常容易在使用含有相同語素的同義復合動詞上產生混用的問題。其實對于國人而言,這些同義復合動詞之間的區別其實是較為明顯的,但是對于大多數的外國學生而言,漢語本身就是一門很難的語言,還要在這么難的語言中區分含有相同語素的同義符合動詞之間的使用就更是難上加難了。其出現混用的主要原因筆者總結如下。
首先,學生對于詞義的理解和認識較為局限。在漢語領域中,詞義所囊括的范圍十分廣泛,既包括有詞語的色彩意義、語法意義,還包括該詞語的詞義意義三方面主要內容。在現代漢語中,我們通常意義上講的意思其實就是該詞語的詞義意義。這些對于將漢語作為母語的中國人而言似乎十分習以為常,但是對于將漢語作為非母語的外國學習者而言則顯得較為陌生了。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詞語教學的深度應該得到足夠的擴展。換言之,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將該詞語的完整意義表達清楚,而非僅僅只是教會學生這個詞語的詞匯意義。而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大部分學生都不能很好的理解和區分含有相同語素的同義復合動詞的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其一,詞匯意義的混淆。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對于漢語非母語學習者最容易犯下的錯誤就是詞匯意義的混淆。一方面,詞語外形的相似是造成混淆的一大原因。另一方面,意義相近的詞語又是混淆的另外一個原因。這些都是對外漢語學習者的學習難題之一。
例如,下面一組的詞匯就是十分具有代表意義的含有相同語素的同義符合動詞。“采納、繳納、容納”這三個詞語就極其容易發生混淆。“采納”指的是接受別人的意見或者建議;而“繳納”則指的是“交納”;而“容納”則是在一定范圍內接受某事或某人。在該例句“我們應該認真——別人提供的正確意見。”因此,在該例句中,根據以上意義的解釋,這里應該填寫的是“采納”這個詞語。
其次,語法意義上的混淆。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語法意義上的混淆也是十分容易出現的問題之一,詞語的語法意義一般體現在詞語的詞性上。例如,“負擔、擔負”這兩個詞語就是語法意義上容易混淆的詞語。在該例句“現代社會,——越來越重,但每個人必須擔負其自己的責任。”在該句子中,很多學生就會選擇“擔負”,但是通過仔細分析,負擔和擔負是一對同語素的異序同義復合詞。“擔負”是一個動詞,而“負擔”則根據使用意境的不同既可以是動詞,也可以是名詞。當其為動詞的時候,其表達的意義與“擔負”相似。因此,對于非母語的漢語學習者而言,其將其二者進行相互的混淆自然就不足為奇了。
再次,學生對于詞語的搭配使用不甚清晰。漢語中,有不少含有相同語素的同義復合詞動詞,這些動詞對于非母語漢語學習者而言往往猶如“天書”,在運用的過程中常常鬧出不少笑話。
例如,“錄取、錄用”。在例句中,“附上簡歷一份,如能—,我將努力為貴公司服務。在這里,“錄取”和“錄用”的意義十分相近。“錄取”主要指的是選定考試的合格者或者是允許其入學。而“錄用”則有任用或者是采用的意思在里面。因此,對于招聘而言,這里就應該選擇填寫的空格詞語為“錄用”。
(一)在教學中采取具體的辨析方法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具體的辨析方法的采用十分重要。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將那些符合條件的同義復合詞整合在一起,在整合的過程中找到各個詞語的同義部分,并找到其中的相應的關聯。一方面,在學習中注意那些意義相近或者相同的含有相同語素的復合動詞;另一方面,詞語在意義上迥然不同,但是“形近”。因此,在教學中采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辨析方法能夠很好的解決含有相同語素的同義復合動詞的教學相關方面的難題。
(二)在教學中采取反義詞區分法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反義詞區分法也是十分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與其他方法相比,其對于那些意義相近或者相同的且包含同一詞素的同義復合動詞有著“奇效”。使用反義詞區分法,學生對于詞語的相同點和相異點有了更為明晰的認識。通過反義詞區分法,能夠更好的辨析出這些詞語的反義詞,并從其對立面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反面教材”的映襯下更好的掌握含有相同語素的同義符合動詞的使用規律。
例如,“保持”和“維持”就是兩個十分容易混淆的動詞。從這個詞語入手,要想對其進行區分難度較大。因此,我們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分別找出這兩個詞語的反義詞。“保持”的反義詞是“流失”,而“維持”的反義詞這是“改變”。通過這種反義詞區分法,學生一下子分清楚了“保持”和“維持”這兩個相近詞語的表達意思,遠比教師苦口婆心講解幾遍的效果要好很多。但是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反義詞區分法進行教學的前提條件是學生的漢語基礎較好,否則最終的教學效果往往會大打折扣。
隨著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對外漢語教學的地位也得到了逐年的提升。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學生選擇在世界的各個角落進行漢語的學習。對于非母語的漢語學習者而言,漢語學習的難度不言而喻,而含有相同語素的同義復合動詞的學習則更是難上加難。因此,在教學中,對外漢語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準確定位,找到教學中存在的癥結,總結出一整套適合自己又適合學生的對外漢語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讓最終的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1]李志才.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含相同語素的同義復合動詞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
[2]藺羽桐.面向漢語國際教學的同素同義單雙音節動詞研究[D].西安外國語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