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安娜
(河南中醫學院)
芻議如何在高校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中滲透美學教育
◆康安娜
(河南中醫學院)
在高校開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提高大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理論看待自我、自然和社會的能力。因此,高校教師可以嘗試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中滲透美學教育,讓大學生能夠領悟真、善、美,遠離假、丑、惡。
高校 馬克思主義哲學 美學教育 滲透
本文在分析高校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中滲透美學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基礎上,嘗試探討滲透美學教育的途徑,力求推動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哲學教學改革、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過程是“教”與“學”互動的過程,無論從“教”的內容上還是“學”的結果上,都蘊含著豐富的美學教育元素,為美學教育的滲透提供了可行性:
(一)“教”的內容蘊含美學教育元素
1.充實美
馬克思主義哲學內容豐富、包羅萬象,蘊含著無窮的知識、思想和智慧,有著充實之美和飽滿之美。
2.架構美
馬克思主義哲學雖然內容豐富,但是結構完整,所有內容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統一在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之下,體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架構美。
3.動態美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來源于實踐又反之指導實踐的學科,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進行完善與革新,展示出動態的美感。
4.邏輯美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類思想的結晶,是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凝聚,是人類推理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的集中體現,閃耀著無可抵擋的邏輯之美和智慧之光。
(二)“學”的結果蘊含美學教育元素
1.以“真”為美的價值觀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客觀反映社會發展規律的學科,堅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科學理念,是從“真”的視角審視自我、審視自然、審視社會的學科。因此,大學生在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候,能夠形成以“真”為美的價值取向和以“實”為美的審美觀念,提高自身的審美情趣。
2.以“善”為美的價值觀
馬克思主義哲學主張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形態,倡導平等、文明、自主的社會理念,從本質上體現以“善”為美的價值觀念。通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習,能夠提高大學生明辨是非、分清善惡、區別美丑的能力,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審美判斷。
3.以“知”為美的價值觀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學科,是從人類文明中不斷汲取養分的學科。通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習,能夠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科學的思維方式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他們以“求知”和“認知”為美的審美理念。
在高校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中滲透美學教育,不僅有著可行性,也有著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提高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效率
高校開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武裝大學生的頭腦,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然而,我國目前市場經濟快速發展、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國際間交往日益頻繁、網絡普及、資訊泛濫等社會現狀導致國民思想出現多元化狀態,大學生受到來自各種思潮的干擾,思想上難免出現搖擺和波動。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中滲透美學教育,有利于拓寬教學思路、豐富教學內容、擴大教學影響、提高教學效率,更好的利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大學生實踐。
(二)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
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道德品質、學習能力、人文素養、交際能力、審美品味、專業技能等各個方面,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中滲透美學教育,不僅能夠提高大學生的審美品味、校正大學生的審美觀念,還能夠以美學教育為切入點,讓大學生辨別什么是真、善、美,如何做到真、善、美,間接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能力、道德品質和個人修養。
(一)提煉教學內容 挖掘美學元素
馬克思主義哲學所闡述的內容及運用的語言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美學元素,教師應該善于發現這些元素,并巧妙的滲透給學生,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1.發現簡潔之美
馬克思主義哲學能夠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最深刻的涵義,直擊事物的本質和問題的關鍵,給人們呈現撥云見日、清晰透徹的美感。例如,在關于社會本質的論述中,馬克思主義哲學用“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實踐”一句話,揭露了一切社會行為發生、發展的本質,體現了語言的簡潔之美。
2.發現思辨之美
馬克思主義哲學主張辯證的看問題,認為事物都有兩面性,既彼此矛盾,又相互統一。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習和發現這種思辨之美,鼓勵學生用辯證的眼光看世界、看問題,發現美、審視美。例如,在講“物質與意識”的時候,教師引用了“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案例教育學生,不同人的意識所反映出的客觀事物都不盡相同,不同人對于美和丑的想法也不一樣,大學生一定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用批判和審視的眼光來看待事物,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
3.發現和諧之美
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充滿矛盾與統一,不同的理論體系之間既相互獨立、又彼此融合,共同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例如,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當中,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相互統一;唯物主義中自然觀和歷史觀相互統一;世界觀和方法論相互統一……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挖掘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蘊含的和諧元素,并鼓勵學生利用課上所學的知識發現生活中的和諧之美,賦予每個學生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二)改革教學方法,滲透美學教育
改革教學方法,既是為了響應高等教育改革的號召,也是為了滿足美學教育滲透的需求,在高校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如下教學方法,實現美學教育滲透:
1.趣味教學,發掘幽默之美
“幽默是一種藝術”。在高校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開展趣味教學,在激發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培養大學生創造幽默和欣賞幽默的能力。例如,在講“事物是普遍聯系的”的時候,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趣味猜謎游戲,讓學生猜“大米的媽媽、爸爸、外婆和外公分別是誰?”學生們被教師的題目吸引,紛紛參與猜題,不僅激發了學習的積極性,也培養了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尤其當他們聽到答案是“花生米、蝶戀花、妙筆和爆(抱)米花”的時候,在哄堂大笑之余,也體會到了幽默的藝術和美感。
2.啟發教學,發掘認知之美
認知是美學教育的基礎。在高校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分析、總結等認知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發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例如,在講“矛盾”的時候,教師并沒有直接給出“矛盾”的定義及原理,而是采用“連環發問”的方式啟迪學生的思路、引發學生思考:“同學們生活中都遇到哪些矛盾的事情?”“你們認為矛盾有哪些特性?”“我們如何區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大家應該如何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矛盾?”教師通過提問引發學生思考,不僅讓學生學習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知識,也鍛煉了學生分析、思考、總結、反思等思維能力,讓學生領略到了認知之美,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勤于思考、勇于探究、敢于創新,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發現美、創造美。
3.案例教學,發掘實踐之美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科學。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案例教學法,通過例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迎合社會時尚熱點的案例,培養學生利用課堂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他們發掘馬克思主義哲學蘊含的實踐之美。例如,在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時候,教師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探討教師在教學中如何“因材施教”,學生在學習中如何“個性化發展”,通過這種生活化的案例,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體會哲學的實踐之美。
(三)豐富教學手段 培養審美情趣
在高校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中,教師應該豐富教學手段,拓寬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效率,滲透美學教育。
1.音頻資料
教師可以利用詩歌朗誦、歌曲、音樂等音頻資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審美情趣。例如,在講“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的時候,教師分別給學生播放“巴洛克時期”和“古典時期”的音樂,讓學生體會不同歷史時期音樂的內容、風格和形式的差異,讓學生理解“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的道理的同時,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2.視頻資料
光影、聲音和色彩的交織,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異彩紛呈的視覺享受,也能夠將抽象的哲學道理以直觀的形式展示出來,實現哲學教育和美學教育的融合。例如,在講“事物是普遍聯系的”這一章節的時候,教師利用視頻資料,為學生展現了一副小溪流水、草長鶯飛、蜂忙蝶舞的自然畫卷,讓學生發掘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之間的內部聯系的同時,也讓學生領略了大自然的美感,實現哲學教學中美學教育的滲透。
3.網絡資源
網絡資源是把“雙刃劍”,對于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影響,關鍵在于教師和學生如何把握和應用它。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中,教師應該發揮網絡資源的優勢,提高教學效率、滲透美學教育。例如,為了樹立學生正確的“三觀”,教師可以發起“一周正能量”新聞搜集活動,讓學生利用網絡查找每一周的“正能量”新聞,并在課堂上進行分享,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形成正確的審美價值觀。
本文在分析高校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中滲透美學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基礎上,嘗試探討滲透美學教育的途徑。希望通過本文的論述,能夠推動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哲學教學改革,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1]張潤玲.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滲透審美教育的思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
[2]夏偉瑜.哲學教學中進行美學教育的幾個切入點[J].新余高專學報,2008,(10).
[3]盧天鑫.馬克思主義詮釋下的美學對教育價值論的理論意義[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03).
[4]李素萍.增強高校哲學教育的人文精神——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