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 陳熙
親耕田:建設農業全產業鏈綜合服務平臺
《中國農資》記者 陳熙
隨著糧食價格跟國際逐步接軌,糧食價格逐步下降是必然的,糧食種植的利潤也會隨之降低,散戶農民會逐步放棄種地,進城務工或者參與創新創業,小農經濟過渡到規模種植經濟是必然趨勢,因此“新農人”將是經營土地的新主人即農場主、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從小農經濟到規模經濟的過渡不再是簡單的畝數變化,而是包括種肥藥一體化采購、農機作業流程化、農技服務全程化;不再是過去想當然、老經驗,而是種植產業鏈的整體變化。在過渡的過程中,部分“新農人”出現“金山”變“銀山”,甚至出現“跑路”現象。為何會這樣呢?
江蘇親耕田農業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理事長吳體恩認為,談及農民,社會打上各種各樣的標簽:文化程度低、無遠見等。農民為什么被稱為“短視、無契約精神”呢?種肥藥已經投資了,耕種收、打藥、施肥等勞務已經付出了,本該坐等收成的,但是天災人禍、市場行情等客觀因素卻可能讓農民血本無歸。上班族只要朝九晚五的上下班,就會有基本工資和社會福利,而農民的保障從何而來呢?
吳體恩分析認為,“新農人”的痛點和需求包括幾點。一是天災。“幾畝地收成多少都無所謂,即使減產減收對家庭來說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是對于‘新農人’來說有可能這幾百畝地就是他的全部家當、就是他的命根子!如果出現大面積減產減收可能會破產,甚至從此再也爬不起來。我認為,從小農經濟到規模經濟首先需要改變思想觀念:包括溝路渠道基礎建設,土地平整、倉儲、烘干、曬場等配套設施完善。但是大多數‘新農人’還是用以前的三五畝地思想和方式去作業,就很容易出現問題,沒有這些基礎設施的投入怎么可能有很好的產出呢?”
二是技術。以前幾畝地可能經營得很好,自認為經營幾百畝地也沒有問題,其實不然:大規模種植可以實現機械化作業,也可以實現科學管理,但是很難做到精細化種植,因此畝產較低、效益較差。
三是作業。作業流程的科學性、季節性、時效性等,以前幾畝地見到病蟲再防治也來得及,但是幾百畝的規模如果見到病蟲的時候再去組織人員、機器、藥物,等到防治結束了,可能損失已經非常慘重。
四是設施。沒有溝路渠道、土地平整以及倉儲烘干等基礎設施的投入,神仙也不可能把地種好。
五是賣糧難。糧價下浮趨勢加大,價格雖降低,糧食卻賣不出去的“怪現象”愈加明顯。
六是資金。農民創業都是東拼西湊的啟動資金,農村的房產、農業機器等“財產”銀行根本不認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農民把種肥藥投入下去了,地租也交了,辛辛苦苦干了一季,可能遇到天災、病蟲草害嚴重、行情不好等情況導致農戶連成本都無法收回,甚至顆粒無收。對于農民來說不掙錢可以,少虧點也能承受,如果出現嚴重虧損,根本無力承擔,在無法保證自己生活,或者不能再恢復生產的情況下,如何讓農民有契約精神、信守承諾呢?”
那么,如何解決以上問題,確保農民能夠不虧損、有盈利,并且持續、健康、良性發展呢?吳體恩認為,其實這才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解決的問題。“親耕田作為農資電商領域先行者,平臺打造之初就是要建設農業全產業鏈綜合服務平臺,整合行業資源,全方位服務種植戶,并打造產、供、銷一體化服務平臺。”
吳體恩將自己的實際做法總結為三點。一是親耕田與華農財產保險合作,華農財產提供農業保險服務,兜底農民生產成本,讓“新農人”放下包袱,輕裝上陣專心從事種植生產。“萬一遇到天災人禍,不可抗拒的病蟲草等自然災害,農民生產成本通過華農財險得到保障,不會因災致貧、因災無法恢復生產,這也是精準扶貧內容之一,并且是確保‘新農人’不會因災致貧。”
二是親耕田通過電商平臺提供“種肥藥”統一集采、全程農技指導和統一農機作業最大限度降低生產風險,降低保險公司出險率,在提高單產同時,通過全程作業流程的溯源輸送健康、安全的高品質糧食。
三是親耕田與中農發種業以資本為紐帶,通過產融結合,整合優質資源,創新科企合作模式,構建以科技為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即以種業為核心,整合糧食收儲加工優質資源,構建從品種選育、種子生產、農資配送、規模化種植、糧食收儲、食品加工的“全產業鏈發展新模式”。“為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為中國農業健康、良性、可持續發展探索模式,打造農業全產業鏈綜合服務平臺,傳遞央企使命,構建產業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