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勤勤 周世革 宋吉紅
(1.山東省萊陽市第九中學;2.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新形勢下加強優質生源基地建設的思考
◆宋勤勤1周世革1宋吉紅2
(1.山東省萊陽市第九中學;2.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從高校“雙一流”建設、高考招生改革、人才培養等方面,闡述了優質生源基地的建設對高校、中學、學生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從四個方面提出了當前優質生源基地建設中存在定位不明確,重數量、輕質量的現象,機制不健全和建設力度不足等問題。從凝聚共識、提高質量、強化保障、健全考核機制等方面,提出優質生源基地的建設途徑,本著“加強合作、開發潛力、共同培養,共同發展”的原則,立足人才培養,提高建設質量,發揮更大作用,為高校、中學共同發展提供現實的參考。
生源質量 優質生源基地 建設途徑
生源質量與規模是高校發展的基礎,對于培養高素質人才至關重要。優質生源基地建設是基于高校吸引優質生源,選拔育人的“好苗子”,與中學之間簽署相關合作協議,確立固定關系,實現中學向高校輸送優秀人才的目的。通過高校與優秀中學之間建立的這樣一種相對固定的聯系,加強高校與優秀中學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建立合作共贏的長效機制,以此提升雙方學校的發展實力和綜合影響力。實踐證明,成功的優質生源基地的建設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能夠使高校、中學、學生三者受益,促進教育的正向發展。
1.優質生源是高校“雙一流”建設的需要
2015 年10 月,國務院印發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以下簡稱“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建設與改革任務、支持措施和組織實施?!半p一流”的評價標準是大學的人才培養質量、科研創新能力、師資隊伍水平、國際交流與合作程度、高質量論文產出和學術聲譽等指標,這也是國際社會公認的評判標準。本科教育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基礎。社會公眾在選擇報考高?;蛟u價一所高校時,首先關注的常常是這所高校的本科人才培養質量、專業建設特色、辦學聲譽和校風學風。在“雙一流”大學建設的引領下,各高校必然會重視本科生源質量,通過加強內涵建設、提高辦學水平、提高社會聲譽來吸引數量充足、質量較高、結構合理的生源,促進人才培養質量和推進教育國際化。因而,許多高校紛紛將優質生源納入學校發展的戰略規劃,實施優質生源基地建設工程,以保證學校有穩定、高質量的生源。
2.優質生源基地是高校適應高考招生改革的需要
2014 年9 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決定在上海和浙江兩省市先行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為2017 年全國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提供依據”。新的高考招生改革一旦推行,將對高校招生產生深刻的影響。因為,高考招生改革在對基礎教育帶來變革的同時,也將對高校的專業建設、教學管理帶來深刻的影響。新高考改革前,本科院校中的冷門專業可通過院校的吸引力,以熱門專業拉動或以專業服從調劑等方式完成招生計劃。而在新高考改革后,考生可根據本人的興趣和擬報考學校及專業的要求進行選學和選考,而一些實力較弱,并且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契合度不高的專業則可能出現生源危機,給高校帶來辦學危機,影響到高校的專業平衡與建設,威脅到專業教師的生存與發展。如何繼續生存下去是高校面臨的一個挑戰。因而,為了維持穩定的生源和爭取更多優質的生源,高校需要建立起自己的生源基地,提高在優質中學的影響力,通過入校后專業之間的調動政策,拉動不同層次的學生到不同位次的專業,使熱門專業與冷門專業進行有效的調劑,使優秀中學能夠源源不斷地輸送優質生源。
3.優質生源基地有利于緩解招生面臨的矛盾
高校之間在生源質量上的競爭日益加劇,如果不主動與中學教育對接,就很難在競爭中取勝。而優質生源基地能有效地保障高校在一些中學的影響力,在優秀中學中形成聲譽優勢,在招生區域上占居主動,吸引其穩固的生源。以北京林業大學為例,在北京地區內外的省級示范中學建立了200所優質生源基地,近幾年的錄取的考生,五分之一以上來自全國各省份的優質生源基地中學。合肥工業大學在省內外建立了70所省示范中學,先后為學校提供了大量的穩固生源。中國礦大自建立生源基地以來, 選報該校和被該校錄取的考生數量比以前有了明顯增加, 質量也有了明顯提高, 成效十分明顯。優質生源基地的建立給中學也帶來了益處,通過高校的資源提高了自身的辦學水平和升學率,提了升中學的影響力,也吸引了更多的優秀學生來中學就讀。
4.優質生源基地有利于人才培養的連續性
高中教育與大學教育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體系,高中與大學兩個教育階段的嚴重脫節現象在新生適應表現的尤為突出,直接影響到其今后的專業興趣、學習動力和職業規劃等方面的發展。優質生源基地為高校走進中學展示自身特色、宣傳“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定位和需求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通過基地這一平臺使學生能夠提早了解高校,接受高校的正面信息,而不僅僅是填報志愿前的倉促了解后與選擇,還利于學生在高中階段即開始生涯規劃,為高校在特色人才培養方面提供穩定的生源。同時,這有助于學生確定奮斗目標、促進成長、解決升學過程中對學校及專業選擇的認識問題,有效緩解從高中到大學的各種不適應癥狀。
1.優質生源基地的定位有待進一步明確
當前,一些高校在追求數量時,沒有根據學校特色和需要對基地進行合理的定位,未使招生與培養合流,沒有在量化的標準中體現出長遠人才培養的尺度,沒有在基地成立形式的基礎上進行內涵的積累,沒有形成基地建設的發展觀。因而,高校和中學只有招生的需要,沒有實現更深層次的互相助力,這樣會使優質生源基地實際上流于形式,帶來一定人力財力的浪費。
2.高校對于優質生源基地建設存在重數量、輕質量的現象
當前部分高校為在生源競爭中占優勢,投入不少人力進行優質生源基地的創建工作。并將建立生源基地的數量納入評優考核范圍,以此使本校優質生源基地的數量達到一定規模。這種追求數量的做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招生宣傳的影響力度,但從長遠來看卻是缺少系統規劃,生源基地發揮的作用僅僅限于招生宣傳工作,雙方的互動主要集中在考生考試前后和填報志愿前后。
3.高校與中學在優質生源基地建設上的機制不健全
當前高校與生源基地之間缺乏一種明確的、相互承擔一定責權的關系?;爻闪f議簽署以后,沒有推進配套的措施落實,沒有建立定期聯絡、溝通協商、學生反饋等各種機制,造成高校處于主動位置,而中學處于相對被動位置,這樣會導致基于雙方合作共贏的驅動力降低,影響中學進一步合作的積極性。此外,高校與中學對于優質生源基地的建立尚未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以便對合作效果進行定期地評估跟蹤。
4.優質生源基地的建設力度不足
優質生源基地建設體現在政策、投入、維護等各個方面。受國家高考招生制度的影響,生源基地在保障高校優質生源質量方面的作用其實是很有限的。許多高校還沒形成針對生源基地形成有針對性的自主招生政策,生源基地體現不出合作的獨特性和優越性。此外,在生源基地的維護缺乏開拓性的工作理念,僅僅維持現狀,缺乏建設的新穎舉措。
1.凝聚共識,提高優質生源基地重要性認識
首先,應將培養優秀人才作為基地建立的首要目標,突破只為招生或擴大學校知名度等即時利益的思維局限,把優質生源與國家發展和社會需要相結合,放眼長遠,思慮未來。在此前提下,高校、中學在各自內部各級部門形成共識,提高認識,加大各部門對基地建設的重視程度。其次,中學、高校雙方應加強基地建設的目標規劃,并針對工作進度進行定期交流。如召開優質生源基地建設工作會,針對人才培養、學科專業等問題進行溝通,形成人才培養的共識。
2.提高質量,推進優質生源基地的精準化建設
應充分利用優質生源基地這一平臺,加強高中教育與大學教育之間的銜接,使大學的教育理念提前進入高中階段,進而通過高考的導向作用推進高中和大學教育進行整體規劃和系統設計,積極開展調查及研究工作,為中學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順利銜接做出努力,為高中新課程改革,高考錄取改革提供理論依據。高校與中學之間應建立信息反饋機制,及時將基地錄取學生的情況向中學進行反饋,為中學的學生培養提供借鑒。
3.強化保障,積極推進基地建設的軟硬件建設
在制度方面,完善頂層設計,建立健全各項保障制度,完善基地建設的方案;在政策方面,高校應結合學校需要,面向基地中學進行深入宣傳,特別是在自主招生方面能夠想方設法選拔基地中學的偏才、怪才。中學則應積極配合高校做好師生的組織工作;在基地維護方面,應設立專門資金,用于雙方人員聯系往來、研討交流等開支。高校除依托招生咨詢時機進入中學進行志愿填報指導和政策宣講會等活動外,也要依托學科專業優勢,通過知識講座、心理健康輔導等活動,擴展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或邀請優秀中學生參加高校的公益活動、夏令營等,加深對高校的了解。人員方面,應建立一支專業、高水平、有責任心的基地建設團隊,保證工作的連續性與傳承性。
4.進一步健全考核機制,確保基地建設各項工作落實
首先,應建立基地建設的目標責任制考核體系,從招生、人才培養等多個維度考核基地建設的相關工作,對于不發揮作用的基地負責人應及時予以提醒或替換,對長期不發揮作用的基地予以取消。其次,對于在基地建設中作出貢獻的個人,雙方應給予認可與獎勵,以提高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高??梢愿鶕嶋H工作情況,定期評選“優秀生源基地”“優秀生源基地工作者”等,以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1]鐘秉林,方芳.一流本科教育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內涵.中國大學教育,2016,(04):4-8.
[2]邊新燦.新一輪高考改革對大學教育的影響.中國高等教育,2016,(02):7-9.
[3]張楊,齊麟.高考改革背景下本科院校與高中須有效銜接.天津教育,2015,(02):16-18.
[4]王興濤.關于高校提高招生資源質量的構想.科技創新導報,2009,(21):153-155.
[5]曹兵,伍李春,鄭鈺瑩,王小晴.芻議優質生源基地建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