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銘鋒
(吉林省蛟河市第二高級中學校)
分類思想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劉銘鋒
(吉林省蛟河市第二高級中學校)
化學物質分類思想的提出,源于人類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對化學物質的認識,通常按照化學物質性質的不同、組成的不同以及結構的不同為標準對化學物質進行分類?;瘜W物質分類思想的培養,不僅有利于學生對化學知識的有效掌握,還有助于對化學科學方法的理解,形成正確的化教學物質觀。在化學教學中使用分類思想,能夠幫助學生更準確地把握物質的內涵,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分類思想 化學教學 應用
化學是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一門科學,是化學課程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對化學反應進行分類,在初中階段接觸到四大基本反應類型,氧化反應、還原反應、吸熱反應、放熱反應等。在高中階段又接觸到離了反應、氧化還原反應和非氧化還原反應、取代反應等。在化學教學中利用分類思想,可以進一步促進理解化學變化的本質及其規律,使得學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化學反應。
化學物質具有多種屬性,化學物質之間的聯系錯綜復雜,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可根據化學物質的不同特點進行分類,為了能夠保證在化學教學中分類的合理性和正確性,在對化學物質進行分類要遵循以下有效原則:
1.同一性原則
在化學教學中必須堅持同一性原則,即是分類思想中的同一分類標準,防止在化學教學過程中出現化學邏輯錯誤的情況發生。例如,在化學教學中學習無機化合物時,對其可以按照“結構”和“性質”的不同進行分類,若按照“結構”的差異可以將無機化合物分為共價化合物和離子化合物等,若按照“性質”的差異可以將無機化合物分為堿性化合物、酸性化合物和兩性化合物等。但是,若將無機化合物分為堿性化合物、酸性化合物、共價化合物和離子化合物等,就違背了同一性原則,導致邏輯錯誤的發生,因為通常情況下,我們所說的“離子化合物”有時既可以指“堿性化合物”,也可以指“酸性化合物”。所以,在化學分類中只有保證按照同一性原則進行分類,才能夠使得化學物質的分類更加科學。
2.子項不相容原則
在化學物質分類過程中要保證各個子項之間互不相容,即在子項之間不允許出現從屬關系或者相應的交叉關系,保證子項之間的全異關系。例如,在分類過程中若出現將鹽分為正鹽、酸式鹽、碳酸鹽、堿式鹽等情況,就違背了子項不相容原則,因為酸式鹽和碳酸鹽之間已經出現了子項交叉的情況。
3.層次性原則
化學物質在分類過程中,需要按照化學物質之間存在的層次關系進行分類,其應固有的層次關系是不能夠改變的,化學物質相互之間不能夠出現越級劃分的情況。例如,化學物質在分類過程中可以分為氧化物、純凈物和金屬等,若在分類過程中出現越級等邏輯錯誤的發生,就會使得化學物質層次性出現混亂的情況。
1.根據性質對化學物質進行的分類
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產生了對化學物質進行分類,隨著醫藥和冶金活動的不斷深入,人們逐漸對化學物質的性質重視起來,并加以分類,增加化學知識的豐富性,例如物質有獨特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對于物理性質而言可以按照物質的顏色、狀態、氣味、硬度、溶解度、光澤度、揮發性等進行分類,使得在化學教學中傳授化學知識更加條理化、系統化。對于化學性質而言可以按照單質、氧化物、酸、堿、鹽、化合物、電解質等進行分類。
2.根據組成對化學物質進行的分類
根據物質的性質,特別是化學性質,對物質組成的思考,將氣體、蒸汽和空氣加以區分,豐富了氣體的種類。1777年,拉瓦錫提出了氧化學說,認識到燃燒產物是物質同氧結合而成的氧化物。元素周期律的發現,統一了化學物質組成的“質”與“量”因素,化學物質分類的思想逐漸成熟。根據組成不同對化學物質進行分類,使化學物質種類豐富起來,區分了化合物和混合物,根據酸、堿的強弱進行分類,使多樣的化學物質得到統一。
3.根據結構對化學物質進行的分類
化學物質在微觀領域里分類上可以分為原子層次和分子層次,隨著有機化合物數量的日益增多,水類型、氫類型、氯化氫類型、沼氣型等被逐漸提出,進一步的完善和真正意義上的本質的解釋。根據化學鍵的不同,分為極性分子和非極性分子、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等,隨著不斷地深入研究,根據化學鍵的分類思想使得教師的教學經驗愈加豐富。晶體化學、高分子化學等領域的快速發展,豐富著化學物質分類思想,隨著化學科學的發展,化學物質的數量越來越多。
1.制定教學目標和選擇教學內容的策略
教學目標既是教學活動的起點,也是教學活動的歸宿。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化學科學素養,按照化學教學中的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要求,對化學物質分類思想進行研究,幫助學生樹立化學物質分類的觀念。深入本質的化學物質分類有利于預見新的化學物質,促進化學科學的發展。從豐富的化學物質內涵進行入手,使繁雜的化學物質系統化、條理化,并按照化學性質、組成、結構有條不紊地逐步展開教學,幫助學生樹立起科學的化學物質分類觀念,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上和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上。
2.按階段具體實施培養的教學
學生化學物質分類思想的形成遵循科學認識發展的一般規律,在化學物質分類思想的形成過程中,可大致分為五個階段:第一,觀察感知階段,提供觀察感知素材,如化學實驗、語言描述或影像信息等,組織學生進行觀察感知。第二,加工整理階段,通過列表等形式幫助學生整理和加工所觀察感知到的信息,并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分析、抽象、概括等,幫助學生提取出本質特征等。第三,初步形成和鞏固階段,提供信息幫助學生形成概念,或幫助學生理解和認同所給予的定義。提供應用的機會幫助學生鞏固新形成的概念。第四,豐富拓展階段,提供更豐富的信息或運用其他方式幫助學生加深對概念內涵和外延的認識,清楚概念之間的聯系和區別。第五,逐步完善階段,給學生提供運用所形成的分類思想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或通過其他途徑幫助學生實現其分類思想的完善。學生在化學物質分類思想的階段性學習中獲得培養,遵循或依照思想形成的規律。
3.促進學生化學物質分類思想的形成
教師必須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以及學校條件等,選擇有效的教學媒體進行化學教學。在教學培養過程需要提供人量的感性認識素材,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若在教學中,將“教師灌輸”變成“機器灌輸”的行為,就會阻礙學生學習知識和健全人格的發展。在教學中,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增加課堂知識容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教師要對教學內容展開想象的翅膀,在教學素材中找到能夠與學生想象能力相結合的化學因素,這種學習方式不僅能夠使學生由單一思維向發散思維轉變,還能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較大程度的提高,為學生進一步化學學習奠定了基礎。
4.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學生情感意識得到較大水平的提高,并且對情感事件較為感興趣,教師抓住情感情境創設,可以最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飽滿的情感能夠鼓舞學生主動探究未知的知識,情緒狀態非常興奮。所以,在化學教學中,教師在設置情境創設教育是,應當以情感意義、人文價值以及生活智慧為主,使得學生不僅能夠寄情于景,又能了解政治知識,掌握知識,陶冶情操。在化學學習中,教師應當教育學生在社會中所體現的作用,使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讓學生從高中時期就找到做人的方法,老師在教學中能更好的實現自身價值,達到政治教育應具備的能力。所以,教師在進行情境創設時,應當以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為主體,使得學生克服拜金主義、攀比心理等不良思想帶來的壓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價值觀,使學生積極健康地發展。
[1]周愛武.淺談分類思想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讀與寫,2014,(03):202.
[2]楊愛存.淺談分類思想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化學教與學,2012,(11):84-85.
[3]梁捷.中學化學教學中物質分類思想的培養策略[J].師道,2013,(01):99.
[4]黃敏玲.馬扎諾教育目標分類學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