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娜
(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新戴河初級中學)
談信息技術與初中地理的整合
◆王林娜
(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新戴河初級中學)
伴隨著科技的飛躍發展,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多媒體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它已經滲透到了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尤其是在地理教學中,它能將許多客觀抽象、學生不易察覺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通過多彩的圖、文、聲、像及動畫等形式,直觀、形象、生動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使學生在豐富的感性材料刺激下,產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初中地理 信息技術 學習興趣
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新型教學模式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教育教學服務,將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有機地整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獲取信息、運用信息的能力,是當前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
初中學生的注意力有限,可以保持的時間短,要不時地在課堂上制造一些興趣點,提醒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所講的地理知識點上。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可以創設出一個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日本這一課時,在引入該節內容時,可以先通過課件放映富士山、櫻花、和服等圖片,激發學生了解日本的興趣,了解日本保護本國資源意識是那么強烈!而其他國家和地區資源嚴重破壞這一現象時,課本上只有三段文字進行闡述。此時,如果配有圖片等資料,學生的注意力更加容易集中到思考問題上,并且會形成更加直觀和深刻的印象。這樣,學生覺得既輕松又新穎。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調動學習積極性。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現代信息技術以其本身特有的功能而具備了趣味性的特點,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有著極高的價值。利用信息技術的動畫、圖像、解說、文字、音樂等多種信息,能使學生通過電腦手段觀其境、聞其聲、觸景生情,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能更好、更快、更準、更深地把握教學中的重點、難點。
如在講述“地質災難”這部分內容時,先讓學生看一段地震、火山、泥石流的錄像片。地震時的隆隆響聲,山崩地裂,高樓倒塌;火山噴發時的高溫巖漿使線路上的一切物質化為灰燼;泥石流這種山區的非凡洪流沿山體表面奔騰而下,沖垮農田、村莊……這一幅幅形、聲、光、色相結合的活動畫面,直觀形象地再現了地質災難發生時的一幕。它以新異、生動、有趣、多樣的信息,強烈地刺激了學生的多種感官,有效地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他們急于想了解地震、火山等地質災難的成因、分布等知識,讓學生迅速地進入本課的教學環境中,從而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強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熱情。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能給學生以生動、形象的感性認知,這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認知內驅動力,促進其積極思維能產生積極的作用。
利用多媒體可以通過動畫模擬、過程演示,使靜止圖成為動態圖,從中觀察到整個變化過程,學生邊觀察邊思考討論,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也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學生能動作用,使教與學成為有機的整體。例如,在講八年級上冊《河流和湖泊》一節有關黃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時,可以先放一段黃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視片,再用動畫來演示“地上河”的形成過程。這樣學生就很容易了解它的成因,原來是由于黃河中游流經支離破碎、土層疏松的黃土高原地區,支流又多,再加上黃土高原地區植被遭到嚴重的破壞,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與雨水一起匯入黃河,使黃河成為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出了黃土高原,黃河流入下游平原地區,河道變寬,坡度變緩,河水流速減慢,攜帶的泥沙沉積下來,使河床逐漸抬高,成為“地上河”。由于黃河下游為“地上河”,河床高出地面,學生也可以分析出為什么黃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積狹小。這樣,通過形象直觀的圖像和影視教學手段,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地理學研究的對象多為三維空間,很多地理事物是我們不容易見到,或者是不可能見到的。多媒體能提供豐富多樣的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信息,可通過三維影視宏觀縱覽地理環境,微觀放大展示地理模型、標本,使地理課堂比較生動和直觀地模擬地理現實。如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太陽系結構鳥瞰圖”,能在講述太陽系結構的基礎上,指出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形成地球在太陽系結構中的地位的概念。多媒體的運用,使抽象的地理知識變得形象、具體、生動,清楚易懂,使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
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把學習空間還給學生,給學生提供視覺、聽覺和創新思維的有利條件,豐富學生的想象,有效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的能力。這樣,學生的創新意識就會被激發出來,創造潛能就會被充分挖掘出來。
[1]雷文鋒.淺談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圖像教學[J].教師,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