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紅
(山東省臨沂方城中學)
初中地理課堂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
◆楊玉紅
(山東省臨沂方城中學)
一般而言,地理思維能力即為受教者對地理知識學習,并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當中對問題予以分析及解決的能力。其出現及發展的基礎就是對地理知識的扎實掌握,不過,能不能將地理知識運用靈活實際上又體現著個人的能力水平。較長時間來,對傳授知識的測重、對能力培養的忽視是應試教育模式下地理授課的趨向所在。課堂授課中側重施教者的講授,過于看清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中學地理 思維能力 培養策略
整個施教環節,來自地理教師良好的引導,受教者發散思維就能更好地被啟發,可以更好地認知事物,強化自立、自學及自我控制能力,由此令受教者終身受益。筆者深刻感覺到將傳統的一言堂模式予以改變有著較強的創新能力,由此踐行具有創新意義的教育理論,有效的融合教、學及做,注重將知識傳輸于受教者,尤其注重培養其能力。
地理物質其于時空范圍上的分布有著規律性,事物間又有著密切的關聯。比方說,隸屬于我國內陸區域的西北地區,其屬于大陸性氣候,有著較少的降水,較大的溫差,基于上述氣候特點有隨之出現了與之呼應的植被及土壤,對本區域的城市發展、建筑形態、經濟結構及人口分布等均有著影響。地理授課環節,教師應當引領受教者對事物間所存在的因果、地域等關聯進行探究,借此對受教者提升空間聯系水平。
作為想象力中特殊元素的空間思維力的強化,可以令學生將想象空間拓寬,進而將其空間思維能力提升。較大的想象空間潛在于初中地理教材之中,上述均應當教師引領學生將其挖掘。比方說,假定地球在繞著太陽公轉時并非將身體斜斜,而是將身體直立,地球是否還會出現季節的更替?假如地球傾斜度出現大小變化,其中的五帶面積會出現何種變動?如果地球自轉不出現,晝夜更替是不是會顯現?如果地球自轉方向為從東至西,又會出現何種自然現象?如果大地為靜止狀態,何種情況會出現?上述假定情況將更廣泛的想象空間給予受教者,特別一些開放性較強的假定,可以更好地輔助受教者想象力的培養,所以,施教者應當將教材進行充分探究,將更多的假定情境提出,令其大膽想象,由此可以更好的將其空間思維能力予以培養。
對受教者精確其敏銳觀察力的培養尤為重要,地理學科需要悉心的觀察。新教材中將更多的觀察條件設置出來,受教者可以將相應觀察策略掌握,培養良好的習慣,進而令其對事物的觀察能力持續提升。對受教者發現同時匯總地理現象或事物的變化特點能力的予以培養;借助對受教者從宏觀上對地理事物進行觀察的能力,令其更為精準的掌握事物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借助對演示及實驗結果的觀察,令其對規律進行總結,攻克學科難點。
地理學科中所強調的觀察能力側重對地理現象及事物變化歷程觀察的能力。觀察的側重點集中在地球內、外在變化方面的觀察能力。靜態及動態觀察均能夠運用其中,觀察環節能夠得到地理的規律及表象。該學科的觀察能力綜合了多智能元素。能夠將地理新教材中的新材料及新資源挖掘出來,并借助學校當前的互聯網、多媒體等元素,將受教者的觀察能力不斷提升。
作為地理第二語言的地圖,承載著地理知識,也是施教者基本的施教工具,具備綜合、形象及直觀的特征。地圖不但將事物特征和它的空間分布予以表征,同時又將眾多地理規律、現象和它的成因表現出來。借助地圖進行知識傳輸,不但可以將眾多學科知識傳輸給受教者,對于個體注意力的集中也有著幫助,進而將其興趣激發出來,同時可以引領學生把零散的知識進行整合,挖掘其智慧,將抽象及形象思維力培養出來,進而運用到實踐當中。
所以,地理授課環節,施教者應當引領學生借助地圖學習地理知識,將對地圖觀察、分析、填繪的方法教于受教者,將其對地圖的閱讀、使用及繪制能力培養起來,逐漸令受教者可以在對地圖進行觀察的過程中,對所觀察區域的相關知識有所了解,進而探究其“理”,再將地圖繪制出來,由此,提升地理課堂授課效能。
比方說講解“印度的水旱災害頻繁”章節,筆者首先以圖片的形式將該地區所遭受的旱災及洪災展示給學生,由此令受教者可以更為直觀地感知這些自然災害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將其對知識探尋的欲望不斷激發出來。
之后將孟買一年中各月降水及氣溫展的變化以圖示形式進行展示,引領學生借助地圖進行探究。之后將南亞一月及七月的風向圖展示給學生,之后將相關疑問提供給學生。由此,可以水到渠成地將引發印度頻繁出現上述災害的緣由予以展示,因為對地圖的有效使用,本章節的授課難點便迎刃而解。
而今,新課改得以更為普遍的實施,這就需要施教者在授課環節能夠著眼于實際,不斷進行對專業知識的學習,持續創新授課模式,借助和受教者特征相吻合的授課方法,收獲更為良好的授課成效。
[1]徐敬標.小學科學教學滲透科學史教育的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0,(08).
[2]楊曉鵬.關于小學科學教育專業建設的思考[J].教育學術月刊,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