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冬紅
(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教育局教研室)
從課堂教學“以生為本”談起
——中學物理教研員教學指導中的嘗試與體會
◆葉冬紅
(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教育局教研室)
課程實施以來,廣大物理教師在學習中研究、在實踐中反思,在探索中創新,教學觀念在不斷更新,課堂上教和學的方式有了明顯轉變。但是,由于對新課程理念中的“生本教育理念”理解程度有所不同,教師的教學行為也有著不同程度的偏差,制約著學生的發展,也阻礙著教師自身的發展,更不利于新課程的推進。為更好地搞好生本教育就要科學踐行“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宗旨;就要有的放矢,把“以生為本”落到課堂教學實處。
以生為本 科學踐行 教師主導 學生主體 創新
筆者作為基層中學物理教研員,長期深入學校,走進課堂,以足夠的恒心、細心和耐心,研究課堂教學的過程,研究教與學的行為,研究師、生在教學實踐中面臨的真實問題,并與教師一起解決課改中的現實問題。以課堂理念中的“以學為主,以生為本”作為課堂教學引領的抓手,躬親力行,對生本教育的實施取得一些感悟。
新課程提倡的探究學習,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和實施,對轉變學生學習方式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在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容忽視的問題,其中之一便是:形式化。教學方式重現象不重本質,有形式無實質,新的學習方式只是“形似”,而非“神同”,造成學生有外在活動卻沒有內在體驗。
一次跟蹤式視導活動中,一位老師授課內容是《探究電流跟電壓、電阻關系》,創設情景后,由學生討論、猜想電流跟電壓、電阻的關系,自行設計方案、小組實驗,檢驗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終得出結論。聽課中,筆者深感這節探究課費時費力,學生完成任務有困難,沒學到什么東西,課堂效率極低。課后筆者與授課老師進行了交流,從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在探究課中的精講、調動全體同學的積極性等方面取得一致意見,并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重新設計了教學方案。下一班的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的需要,對疑點難點、知識內在聯系、實驗方法等方面增加適當的點撥和指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圓滿完成實驗過程。由于學生對所探究的內容有了認識,不再茫然,學習熱情高漲,無形中學生成了教學的主體。
課堂提問是師生在課堂交往中的一種重要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精心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可以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獲得教學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的內容和方法。因此,教師通過深入鉆研教材和了解學生,根據教學目的和要求,精心設計恰到好處的提問方式,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之一。因此,教師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必須充分發揮有效提問的功能。但有的老師誤以為多提問,多讓學生回答問題,就是啟發式教學,就是自主學習,就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對問題的設置沒有科學的思路。
比如,某次課堂學習的任務是《熱機》一節,教師安排學生自學本節的第一部分知識內容——熱機簡介,設置的問題如下:“通過學習談你對熱機的認識。”面對這個問題,有些學生深感茫然,無奈地看了一遍教材,卻不知該掌握什么知識。如果將設置的問題具體化,有的放矢,學生的學習目標會更加明確。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對知識的掌握是在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中實現的;教師在課堂上創設情景,通過合理的提問促使學生思考,激活學生探究問題的動機和興趣,的確能夠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但自主學習任務的布置必須具有科學性、針對性,否則就會將自主學習形式化、淺薄化和庸俗化,嚴重影響教學效果。
實驗是物理教學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要想達到最佳教學效果,不僅需完成課標規定的教學實驗,更要大膽創新實驗思路,精心設計實驗活動。將學習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和積累向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獲取知識轉化,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敢于創新的探索精神。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精心設計實驗,創新實驗思路
初中物理實驗,往往給出實驗方案且方法單一,不利于創新精神的培養。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多角度利用盡可能多的方法來設計實驗方案,并引導學生對各方案進行評價、選擇最佳方案,以此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培養創造性思維。
比如,在測定鹽水的密度時,可以先設計兩個方案:
方案一:(1)用天平稱出空燒杯的質量m;(2)用量筒量出50ml鹽水;(3)把鹽水倒入燒杯中稱出鹽水和燒杯的質量M;(4)求出密度ρ=。
方案二:(1)用天平稱出燒杯和鹽水的質量m;(2)將燒杯中的鹽水倒入量筒50ml;(3)稱出剩余鹽水和燒杯的質量M;(4)求出密度ρ=。
然后讓學生比較兩個方案,方案二最佳。因為方案一中量筒中的鹽水倒入燒杯中質量減少了。因為玻璃對鹽水來說是浸潤的,一部分鹽水附著在量筒的筒壁上,沒有倒入燒杯中,所以選擇方案二。
這樣,教師引導學生在對設計方案的分析和實驗過程中,培養了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獲得物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溝通了知識間的聯系。更重要的是,教師創新了教學
2.實施師生小實驗、小制作教學手段
在日常教學實踐中,組織教師開展小制作活動,如自制電動機、測力計、潛望鏡、簡易望遠鏡、三棱鏡、電鈴、樓道電燈開關電路等。同時要求教師指導學生開展力所能及的小制作活動,并在課堂上充分利用這些師生的小制作進行小實驗,培養學生的探究心理和創新意識,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促進學生物理知識和能力的培養。
總之,“以生為本”,并非教師“放羊”,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建立在教師的主導地位之上的。生本教育的實施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