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元慶
(日照市技師學院)
人文教育在職業院校中的現狀探析
◆孫元慶
(日照市技師學院)
從人文素養的概述出發,分析了職業院校中人文素養教育的現狀,深刻探析了人文教育在職校中缺失的種種原因。最后指出,人文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加強人文素養的培養才能培養出和諧的全面發展的人,才能實現人才培養的終極目標。
職業教育 人文素養 專業技能 全面發展
現代社會的文明特征很大程度體現在公民良好的人文素養上。人文素養其核心內容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這就是“人文精神”,這其實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基本的“德性”“價值觀”,它追求人生和社會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樣化。主張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它以人的價值、人的感受、人的尊嚴為萬物的尺度。所謂人文教育,則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的傳授、環境的熏陶以及自身的實踐,使其內化為人格、氣質和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在人文教育中,其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這種精神的養成一般要通過多種途徑,包括廣博的文化知識滋養、高雅的文化氛圍陶冶、優秀的文化傳統熏陶和深刻的人生實踐體驗等。這一教育既重視由外而內的文化養成,更強調自我體悟與心靈覺解。
然而縱觀職業教育的運行狀況,我們可以看出我國職教事業在忽視人文素養的行程中越行越遠,近年來,職業院校在強調技能性、專業性,突出技能教育的過程中,將精力過多地放在了關注學生的個人生計與求職需要,淡化了職業技術教育的育人功能,不少學生把上學作為將來謀生的手段,只重視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對人文社會學科的課程則加以逃避或消極應付。這就導致一部分學生具有良好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卻不能很好地處理與社會、與他人之間的關系,缺乏正義感和社會責任感,功利思想嚴重,難以融入社會。甚至于部分學生對國情及法律的權威地位缺乏應有的認同感,道德觀念淡薄,義利不分,唯利是圖,出現心理障礙。因此,職業教育應將人文素質教育擺在重要位置,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中,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導致職業院校人文素養教育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會環境的因素,也有學校本身的因素,更有學生家長及本人的因素。
社會大環境方面,技術工人特別是高級技術工人短缺的矛盾,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加快日益凸顯,科技的飛速發展致使生產設備不斷的更新換代,工業的發展使一些急需高級技術人才的企業更加重視業務能力水平而忽視員工的人文素養。職業院校迫于就業壓力為了求得生存必須按照企業的要求進行課程設置和教學規劃,按照企業的“訂單”培養學生,而學生技術能力的高低對于他們求職成功與否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職業院校迫于現實的就業壓力,只關注學生對先進設備的熟練使用,對先進工藝的操作,而忽視了對學生文化課的要求甚至是專業理論的學習。在這種模式中培養出來的技能人才是速成的。他們人文素養不高、專業技術質量不夠強,發展的后勁也就不足。在職教過程中,專業技術教育的價值大大抑制了人文素養教育的價值,并深刻左右著職業院校的辦學方向與教學活動,導致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嚴重缺失了人文素養的內涵。
人文素養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并需要持之以恒的教育過程,通過不斷的滋養和教化,使人成為社會的人、高尚的人、全面發展的人,這是一個由淺入深的認識與完善過程,具有專業以外的知識和對文學藝術、道德的較高鑒別力。職業教育以市場的人才需求為導向,堅持高頻率、快節奏地為社會培養急需人才,有其速效性甚至可以速成.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在功利主義的指導下,人文素養教育只有讓位于崗位技能的培訓,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教學目的被培養崗位技能人才的目的取代。這種實用主義的教學目的必然形成課程結構不合理的弊端,導致學科結構向專業課傾斜。在職教課程結構中,分為文化課和專業課兩大模塊。表面上職教課程也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文化課”體系,語、數、外、政、音、體、美等,但是在課程的運作過程中,許多人把文化課當作“副課”,而把專業課視為“主課”。放棄了文化課的育人功能,降低了它們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上的作用。在這種思想影響下,一些職業學校自以為是的對課程進行了調整,加大了專業課的課時比例,無情的削減了文化課的課時。語文課由每周4課時削減為每周2課時,有些專業間周實習,實際上每周平均只有一課時,成了名副其實的“搭頭”。有些系部比如機械、電氣等干脆不設英語課和音樂美術課。同時還降低文化課的教學要求,不管成績如何,只要專業技能課過關就行。職校生文化課基礎本來就薄弱,這樣更是雪上加霜。對文化課的輕視直接導致了人文內涵培養的缺失,職校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成為一個明顯的盲區。人文素質教育難以形成良性循環,進而制約了人文素質教育在職業院校的健康發展。
學生個體和家長對人文素養教育的忽略與放棄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近些年物質文明的飛速發展致使人們忽略了精神文明的需求,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學生和家長只看重分數,對思想品德教育、情感教育、審美教育的重視不夠。學生選擇職業院校往往屬于無奈或迫不得已,很少是因為興趣使然。謀職就業是學生學習的第一推動力。學習專業技能很容易速成,一年甚至幾個月就能掌握一種技能。而人文素養的培養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甚至要持續一生貫穿人的整個生命,在短時間內很難見到直接的經濟利益。因而學生沒有正確的心態去接受人文教育的洗禮和熏陶,也就無法濡染人文情懷、提升人文境界。
長期以來,因為職教培養的人才人文素養不高、專業素質不強,僅僅在設備操作等技能方面占優勢,缺乏發展后勁。所以社會上主流意識對職教價值不予認同。他們認為,職校學生不如普校學生基礎扎實、人文底蘊厚實,甚至道德修養方面也被打上了問號。職教理所當然地被當成了教育界的“替補隊員”。這就致使職業院校在生源市場上一直沒有選擇權,還得年年為招生傷透腦筋。所招來的學生不僅文化基礎差,甚至在思想品德、學習心理等方面都存在嚴重問題。生源差直接影響著職業院校的教育質量。優秀學生不愿就讀職業院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出自于我國的傳統觀念,從孔子的“學而優則仕”到后來的科舉制度對國人的影響可謂根深蒂固。讀書的目的主要是做官,到了唐朝韓愈仍有“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豈可怪業余?”這些影響深遠的名句。盡管所謂百工之人里不乏當時的科學家、天文地理學家、醫藥學家仍然“君子不齒”,盡管其智不能及仍然君子不齒。這就是當時的士大夫心里,也是當時統治階級的主流意識。及至于今天大家的認識還停留在讀書的主要是為了做官,至少是從事管理工作。而對于進行物質生產和社會生活服務行業的工作既“百工之人”則不屑一顧。絕大多數的初中畢業生在畢業后都希望升入普通高中,而后考上重點大學,接著讀碩士、博士。而高等教育不斷擴招又使得這種意愿得到強化,并使他們的愿望大多變為現實。沒有好的生源致使職業院校教學質量偏低,學生就讀職業院校看不到未來,因此除非萬不得已,學生們寧可選擇復讀也不會報考職業院校。形成了“惡性循環”。這在客觀上給職業院校人文素養的培養帶來了巨大困難。
愛因斯坦說過:“只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非常不夠的。通過專業知識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且產生熱烈的情感,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須獲得美和道德上的鮮明辨別力。”職業教育應培養“和諧發展的人”,這是人才培養的終極目標。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應以育人為本,面向人人,強調人的終身發展。應當通過人文教育教會學生如何很好地處人與自然、與社會、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并較好地解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問題,它使人理解并重視人生的意義,并給社會多一份人文關懷。如果缺乏人文素養教育就會導致學生在走向社會之后,責任感不強,功利思想嚴重,道德意識淡薄,難以融入社會。因此,人文素養教育對職業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復合型的技能人才來說意義重大。同時良好的素養是技能人才長遠發展、走向成功的關鍵。決定一個技能人才的未來發展的主要因素,不是傳統意義上單純的技能,而是其職業素養和人文素養。一個有著良好職業素養和人文素養的技能人才,才是真正受企業歡迎的人才。1999年4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第二屆國際技術與職業教育大會,在改革職業技術教育教學內容方面,突出強調了這樣的理念:(1)加強基礎文化和基礎能力的教學,以增強崗位變化和職業轉化的適應性,以及繼續學習的可能性;(2)加強非技能性能力的教育(合作能力、公關能力等);(3)培養創業精神(企業家精神)。(4)加強社會文化和外語學習。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現代職業教育,不僅要求學生應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和科學精神,更需他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
有鑒于此,職業院校只有樹立專業知識與人文素養并重的教育理念,采取積極有力的措施,真正實現技能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緊密結合,才能培養出和諧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復合型技能人才,從而真正實現教育的真諦:將知識轉化為智慧,使文明積淀成人格。唯此,職業院校才能有所作為,才能使職業院校在有效開展人文教育的過程中,成為培養具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嫻熟的專業技能、良好的崗位適應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的理想場所,成為培養具有完善的品格、良好的文化素養、一定的社會公德意識、較強的創新能力的全面發展的人的殿堂,還教育以本來的面目,實現“育人為本”的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實現培養“和諧發展的人”的教育的終極目標,已成為職業教育工作者反思與關注的首要問題。
[1]張淑艷.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下人文素養與專業素養的融合[J].中小型企業管理與科技,2014,(4).
[2]石令明.人文素養讀本[M].中國農業技術出版社,2005.
[3]吳亞萍.對高等職業技術院校人文教育的思考[J].職教通訊, 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