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芳
(新疆昌吉市第二中學)
寓民族團結教育于地理教學之中
◆萬 芳
(新疆昌吉市第二中學)
在初中地理教學工作中,如何如何在教學實踐中滲透民族團結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是一個需要潛心研究和逐步完善的教育課題。經過近年來教育教學的探索與實踐,我總結出了一些好的方法和經驗。
地理教學 民族團結 典型事例
自古以來,我國各族人民就和睦相處,友好往來,共同開發了祖國遼闊的疆域。他們的豐功偉績將永載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史冊。例如,在進行青藏地區一節教學時,我就講到了布達拉宮內的《文成公主進藏》壁畫,它反映了藏漢民族團結友好的歷史。在講《西部大開發的重陣——新疆》一節時,加入我國歷史上的各個朝代對新疆的管轄并設立都護府的歷史事實;在講中國的行政區劃內容時,重點強調新中國成立60年來國家對新疆實施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和10年的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實施。不僅使學生知道我國民族團結歷史悠久,而且能了解我區的民族政策和區情,有助于培養他們正確的民族觀和唯物史觀。
在《中國的民族》一節的教學中,我是這樣嘗試的:一上課,我就給學生播放歌曲《愛我中華》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及時提出問題“從歌曲中我們可以知道,我國有多少個民族?各民族之間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呢?”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他們踴躍地回答問題,我結合歌詞,正確引導指出,我國各民族人民友好團結,歷史由來已久。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人民共同反抗階級壓迫和外來侵略共同締造性中國,為祖國的長期穩定和繁榮昌盛,做出了貢獻。在新中國這個大家庭中,各民族間之間更是形成了一種“相互影響,彼此團結,互相幫助,互相融合”的兄弟姐妹式的關系。
有些學生認為,民族團結僅僅是少數民族地區的事,是大人們的事,與我們學生無關。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我在講述我國民族分布特點時,就正確引導學生加以分析。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雖然不大(8%),但分布地區很廣。就全國范圍來看,絕大多數少數民族都與漢族雜居在一起,形成了大雜居、小聚居的格局。這是我國民族分布的一個顯著特點。緊接著我問這種空間分布特點說明了什么?這時學生思想高度集中,積極思考,在教師的開導下,終于得出了“各民族間的相互關系,他們之間相互影響,彼此團結,互相幫助,互相融洽,誰也離不開誰”的結論。我區歷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共有47個民族,世居的有13個民族,2000多萬人口中少數民族占60.5%,我們安定祥和的學習生活環境是各民族共同奮斗的結果,如果我們不注意,也可能引起民族矛盾。從而明確,民族團結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事業,要靠各族人民也包括我們學生的共同努力,誰都不能置身事外。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不少少數民族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新疆漢族人越來越多,會不會影響我們民族經濟的發展?顯然他們對加強民族團結持懷疑態度。如果我們僅僅停留在空洞的說教上,不但不能說服學生,反而起逆反心理。針對這個問題,我采取擺事實、講道理的辦法,力求做到使學生心服口服。例如,為了幫助新疆發展經濟,國家對新疆給予人、財、物的大力支持,興建了許多大工程。像烏魯木齊—庫爾勒鐵路的鋪通、蘭新鐵路第二條復線動車組的建設,南北疆多條高速公路和貫通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公路的修建,吐—哈油田的開發,獨山子乙烯工程的興建,西氣東輸和西電東送項目的建設以及多個水電站河道的開發治理等無不體現了黨中央對我區所作的巨大努力,使我區的社會經濟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央多次調研和召開新疆工作會議,讓內地發達省份對口幫扶支援,把新疆的經濟發展和民生擺在了重要位置。我們說“觀察少數民族地區主要看那個地區能不能發展起來。如果在那里的漢人多點,有助于當地民族經濟的發展,這不是壞事,看待這樣的問題要著重于實質,而不在于形式”學生聽后滿意地點了點頭。
四、用民族團結方面的典型事例,來點燃學生的思想火花
課堂上引用小故事。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聽課興趣,還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進行西部大開發的重鎮——新疆這一節的教學時,我就將在7·5事件中涌現出的民族團結的典型故事講給學生們聽,如:漢族群眾在受到暴徒襲擊時,維族同胞把他們藏在自己家中保護了他們的人生安全等等事跡。再如,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昌吉市第四中學維吾爾族同學毛蘭江接受漢族姐姐王艷娜捐腎的故事;在進行西藏教學時,我就講了孔繁森的事跡。我們黨的好干部孔繁森同志離開了年邁的母親和體弱多病的妻子,兩次進藏,歷經十載,和藏族人民結下了深情厚誼,他收養兩個孤兒,向病人獻血,給藏族同胞看病,無不體現了他高尚的情操。這樣講解既增加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又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受到民族團結的教育。
我國現行憲法明確規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我國東部地區的少數民族人數相對較少,漢族學生對一些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了解不多,對少數民族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中所做的巨大貢獻更是知之甚少,就連一些少數民族的學生,對本民族的發展史也缺乏應有的了解。各民族在其長期的發展中,都形成了本民族獨有的文化和體育項目,如新疆維吾爾族的歌舞、云南傣族的孔雀舞、回族的“花兒”、藏族的長篇敘事史詩《格薩爾王傳》以及昌吉地區極富特色的回民美食文化等。在教學中,結合不同的時機把他們告訴學生,都可以促進學生了解民族知識,增進民族團結,促進相互了解和相互尊重。
在新疆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是新疆各族人民上下一心,共同努力的結果。作為新疆的青少年學生更應該學好民族宗教知識,正確區分正常的宗教活動于邪教的本質區別,堅決抵制邪教,同一切破壞民族團結的反動勢力作斗爭,為民族團結做出應有的貢獻。
毛澤東同志曾指出:“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就是我們的事業要取得勝利的基本保證。”新疆地處祖國的西北邊陲,地理位置特殊,民族構成復雜,為了維護新疆的安定團結,加快新疆經濟騰飛,必須要對青少年學生加強民族團結教育,真正將民族團結教育工作融入教育教學的點點滴滴之中,才能真正提高民族素質,使新疆經濟發展,社會長治久安,這必將成為每一個在新疆生活的人的恩澤和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