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耿鶴、張晶、孫開 河北農業大學 河北保定 071000
環境整治政策下村鎮的產業轉型研究
——以保定市蠡縣大曲堤耿家莊中心村為例
文/耿鶴、張晶、孫開 河北農業大學 河北保定 071000
那些遠離城市中心的鄉村在普遍毫無規劃情況下,工業型村鎮發展到一定程度呈現出了的一種畸形狀態。本文提出對于這種“三無”的沒落小型工業村鎮受村莊環境整治政策影響下發展遇到瓶頸的規劃建議。首先,針對工業為主導的現狀對產業進行調整,進行發展轉型,以適應現在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其次,對利用很不集約的存量工業用地進行重整,提高容積率,將整理出的節余用地指標可以轉為商、住用企業地,從而進一步招商引資,促進皮革業更新改造,產業升級;最后,針對產業調整后的結構進行農田整改,促進特色經濟產業——麻山藥,住區調整,更好的便于家庭式棉紡及毛巾織造項目。從而達到沒落小型工業村鎮的經濟復興。
工業型村鎮;產業調整;發展轉型;村鎮復興
由于遠離城市中心的鄉村長期偏離規劃者的關注焦點,長期的城市中心論思維方式使得中國“無資源,無景觀,無依托“的三無鄉村發展與規劃很少真正從鄉村主體的角度進行整體性的考量。在這樣的學科背景下產生了普遍毫無規劃的工業型村鎮發展到一定程度呈現的一種畸形狀態。
從大的形態上來看,以溫留路為分割,村子西邊是低端的工業區;和工業區緊挨的是住宅小區和高端別墅區,再往東則是老村落,空置宅基地,毫無生氣的店鋪與全新的水泥地格格不入。而這種現狀并不是耿家莊的特例,而是全國范圍內,工業型村鎮發展到一定程度呈現的一種畸形狀態,而如今很多這樣的“畸形兒”的發展也遇到了瓶頸,所以耿家莊村的規劃研究具有普遍意義。接下來筆者將就此分析這一類“畸形兒”,進而提出關于這種狀態下初步的解決辦法,但是還是有待后續研究的跟進與指正。
如今受村莊環境整治政策的影響下耿家莊呈現出一產不穩、二產不強、三產不足,原材料工業、重化工業比重大,產業、行業的技術水平低的沒落景象,而且產業比重嚴重失調,二產比重過大,農民放棄一產,三產發展滯后,工業區一度成為“死城”無人問津,大量工人下崗待業,而農田分散不成規模,難以形成規模化,機械化生產。
2.1 產業結構現狀
一產比重下滑,二產比重過大,三產發展滯后。由耿莊村近五年產業比重統計數據數據得出,受村莊環境政治政策的影響下,二產已經不能完全支撐村莊的發展,應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發展適量的一產和三產。
2.2 調整產業結構
現代工業型小城鎮的形成和發展必須與周圍地區構建良性的社會經濟互動關系,求得兩者共存共榮 。[1]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三次產業協調發展。通過產業結構調整, 帶動經濟結構全方位調整優化。
做強一產,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做優二產,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強力推進節能減排。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發展三產,優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2]
2.3 初步發展模式研究
為了準確把握未來耿家莊村經濟結構,我們利用多年來三次產業比重數據建立了時間序列模型,對今后一段時期耿家莊村產業結構進行了預測:產業結構調整為30:55:15。同時分解任務,強化責任,從加快第三產業入手,充分利用耿莊村在大區堤鎮以及周邊鎮的區位優勢,以及現今的條件優勢——鎮醫院,鎮車站,中心小學,小區底商,不斷加大第三產業在經濟中的比重。應重點培育與第二產業相關性高的生產性服務業,通過建立產業價值網,實現調結構和提高主導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大力發展民營生產型服務業,重視優化生產性服務業布局和優化外部發展環境工作。[3]著力發展麻山藥加工項目,加快皮革業更新改造,產業升級項目,促進棉紡及毛巾織造項目。
3.1 工業區的整改
對利用很不集約的存量工業用地進行重整,提高容積率,將整理出的節余用地指標可以轉為商、住用企業地并在土地市場進行出售,從而進一步促進招商引資,同時出售獲來的資金,為規劃要實施公共設施改造提高了經濟保障。
在實際操作中,地方政府須和原土地權利人進行充分談判,在分享收益的前提下實現上述用地結構調整。其中一種思路,是地方政府可能給原制造業企業留用一定比例商、住用地后,再根據規劃統一變更宗地性質后把政府所獲得土地通過招、拍、掛等公開出讓方式推向市場。另外一種思路,是地方政府考慮以一定溢價將閑置工業用地或者低效率利用的工業用地收回,由土地儲備中心統一收儲,然后“招、拍、掛”出讓。[4]
3.2 工業區的核心問題及規劃建議
改造后的工業區如何由村民有效的利用起來,而不是獲得短期效益。
現行工業區情況,只有少數實力強勁的工廠維持收益,而大多數已成為廢棄工廠。然而一直以來,鄉鎮工業都是地段最污染而收益在產業鏈中相對較少的一環。為了更好的避免這種現狀,同時考慮現行的村民家庭狀況可在招商引資的同時嘗試由村領導和村中精英組織利用富裕的閑散資金把廢棄工廠打造發展成按照企業發展戰略,采用公司+基地+示范村+農戶的模式的皮革一條龍產業,從收皮,處理,制革,加工,設計,生產,銷售,全程由全村村民合力完成促使收益最大化。這樣不僅為村民提供了一個收益的渠道同時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形成共同致富的良好雙收局面。當然,在此全過程中應做到生態保護,排污達標,可持續發展。
4.1 完善農業補償獎勵機制。
各類加工、流通、服務等涉農企業和經濟組織是帶動農民致富、解決農村就業的關鍵要素之一,除農業生產環節企業外,應增加對儲運、保鮮和深加工環節的涉農企業激勵辦法,形成建立從種養、加工、銷售環節全程滲透的激勵機制,為企業投資農業提供稅收、貸款及吸納農村戶籍勞動力提供政策補貼等相關政策鼓勵。[5]
4.2 建立鄉村人才引進和財富回流的機制。
通過實現鄉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鄉村吸引力的提升,同時地方根據實際情況建立鄉村人才引進和財富回流的相關制度,如本地遷出居民從事農業生產、回報家鄉的農村戶籍恢復制度,涉農企業征用集體土地投資農業基礎設施和相關產業服務設施的產權確權制度和配套的貸款抵押制度等。[5]
4.3 順應政策發展特色有機農業
中央早在2007年就提出“生態文明”的重大戰略,并呼吁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方式。顯然,一種新型的城鄉經濟互動機制——建立在生產者安全生產、消費者文明消費基礎上的農副產品公平貿易機制之形成,將成為未來中長期的一種發展趨勢。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鄉村的一村一品、農業景觀、田園文化越來越變成稀缺資源,從而帶動鄉村超越工業化階段,走出一條綠色可持續的農業現代化道路。[6]三無村莊順勢而為,踐行敬畏生命的生態倫理觀念,特色有機農業,完善鄉土社會的經濟系統。
4.4 推動農地整改
應重點推動農地整理,歸并零散地塊,先整理后確權,并試點以“折抵指標”為主的土地發展權交易:首先是在積極穩妥、因地制宜、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原則下,完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政府要積極推動農地整理,培育以“折抵指標”為內容的土地發展權交易市場,兼顧耕地保護與城市建設用地合理擴張。最后,在通過上述措施推動農地整理的基礎上,再推進農地確權,這樣做有利于解決農地細碎化問題,再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提高既有耕地質量的基礎上,同時增加有效耕地面積,促進農業的規模化經營。[7]
執政黨“生態文明”村戰略的提出,體制內空間和開明領導的存在、城鄉市場空間的存在等事實,是沒落工業型村鎮實踐的依據和起點。但是前期工程的績效是否能滿足村民對于規劃期待的要求,鄉村治理中的主體農民又如何通過自下而上的行動來具體響應都需要后續的研究來強化這一“畸形兒”規劃的認識。
[1]楊建森.生態城市的構架理論研究[ 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1, 14(5):59-61.
[2]做強一產 做優二產 做大三產—— 省政協委員獻策我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河北省政協十屆四次會議特別報道
[3]鄭風田,程郁,阮榮平.從“村莊型公司”到“公司型村莊”:后鄉鎮企業時代的村企邊界及效率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 , 2011,(6): 52-77.
[4]折曉葉,陳嬰嬰.社區的實踐:“超級村莊”的發展歷程[M].杭州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2000.
[5]陶然,王瑞民,潘瑞.新型城鎮化的關鍵改革與突破口選擇[J].城市規劃 2015,(01): 09-07
[6]鄶艷麗.我國鄉村治理的本原模式研究——以巴林左旗后興隆地村為例[J].城市規劃2015,(06):59-10
[7]仇保興 .簡論我國健康城鎮化的幾類底線[J].城市規劃 , 2014,38(1): 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