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 杰 四川西南建筑工程咨詢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41
劉蘊瑤 四川傳媒學院 四川成都 610041
新農村建設與鄉村旅游發展相結合的研究
文/楊 杰 四川西南建筑工程咨詢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41
劉蘊瑤 四川傳媒學院 四川成都 610041
隨著我國城市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地得到提高,居民對于休閑度假有了一定的需求,因此旅游業的發展有了廣闊的市場發展的前景。我國的農村地區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和旅游資源,旅游業后勁十足,因此在推動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要開發農村地區的旅游資源,發展農村地區的旅游業,為新農村的建設提供有效地經濟基礎,從而實現新農村建設與鄉村的旅游融合發展的局面。
鄉村旅游;新農村建設
新農村的建設為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和發展的機會,而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促進了新農村建設的進行,帶動了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的建設,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旅游業的發展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做出重要的貢獻。
1.新農村建設為鄉村的生態旅游提供了發展的平臺和機會。新農村的建設從2005年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開始提出這個概念,到2012年十八大對新農村建設的深化,說明新農村的建設一直深受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因此我國對新農村的建設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斷地增大,在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政府一直給予資金和政策上的扶持,對于新農村建設中的緊張局面得到了有效地緩解作用。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鄉村的基礎設施的完善為幸存的生態旅游提供了有利的環境條件。新農村建設的不斷地深入為鄉村的生態旅游提供了有力地科學技術和制度上的保障,在鄉村的旅游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2.鄉村旅游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鄉村發展生態旅游可以有效地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生態旅游的發展直接受益的是當地農民,在發展生態旅游中農民可以通過推銷生態農產品,加盟生態旅游項目等方式增加收入。在發展生態旅游的過程中,可有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和文化水平。鄉村的生態旅游建設可以把生態文明的先進理念傳遞給農民,提高農民對生態旅游的認知能力,從而提高農民的整體素養。鄉村的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可以有效的改變農民以土地為生的傳統理念,促使農民產業的變革,增加農業經濟的增長方式,也可以在農民中形成生態文明的良好風尚。
3.新農村建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我國廣泛的群眾基礎條件為新農村和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有力的基礎條件。鄉村的生態旅游的發展成為了我國未來旅游業的發展方向,它為三農問題的有效解決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有利于促進農村的經濟建設。農村的旅游資源將豐富,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資源支持,也有效地調整了農村的產業結構,有效地減緩了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問題,為農民致富增加了新的途徑和發展的契機。
4.鄉村旅游開發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旅游業的本質是服務產業,是文化產業的分支。鄉村旅游業的發展需要文化基礎的有力的支撐,農村文化的開發有利于推動鄉村文化的發展,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文化建設方面的支撐,而且也有利于農村形成新的文明風尚。發展生態旅游也可以有效地促進農民的經濟意識和服務意識,進而成為文明衛生的公民。鄉村的生態旅游的建設可以有效地促進農村生存環境的改善以及村容村貌的改變。旅游對于環境衛生的要求有利于改變鄉村的風貌,建設文明的新農村形象,推動衛生條件的改善以及整個村莊的建設和發展。所以發展鄉村的生態旅游業、改變了新農村建設中千村一面的傳統面貌。
目前,多數長期在城市生活的人們,渴望去遠離城市的農村體驗鄉村生活,渴望在旅游過程中回歸自然,渴望在獲得自然野趣的同時感受鄉村淳樸的民風。近年來,各地的鄉村旅游在發展過程中,依據當地實際情況,結合新農村建設的形勢,調整發展思路,積極探索把鄉村旅游推向國內外市場競爭環境中的有效途徑。我國大部分農村,既有自然景觀資源,又有人文景觀資源,風格迥異的鄉村民居建筑和充滿情趣的民俗風情吸引著異地旅游者,其中都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地區特色鄉土文化,具有很大的開發價值。相對其他旅游資源的開發,鄉村旅游具有投資少、風險小、見效快,易于美化環境,可以良性循環等特點。長期生活在城里的人們非常渴望到遠離鬧市塵囂的鄉村,感受安靜舒緩的鄉村生活節奏,體驗農家的溫馨,和大自然親密接觸。近年來,我國大部分鄉村的農耕環境逐步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快速跟進,交通狀況明顯改善。鄉村旅游又處于起步階段,有很大的市場發展空間。
1.完善鄉村旅游法律保障體系。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建立健全鄉村旅游相關法律保障體系是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保障。為了改善相關法律法規滯后的現象,各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應根據鄉村旅游發展快、頻率高、人數多、時間短等特點,探討制定適合各地區的鄉村旅游規律法規條例。首先,根據各地鄉村旅游的實際情況,各地政府制定符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保護生態平衡和自然環境的地方性法規;其次,在各地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基礎上,各地相關政府部門制定具體的鄉村旅游標準和條例;第三,在逐步完善鄉村旅游法規法律、標準條例基礎上,加大執行力度,保證各項保障措施順利實施,為鄉村旅游發展夯實保障基礎。
2.提升公眾鄉村旅游法律保障意識。鄉村旅游發展前景廣闊,城市居民選擇鄉村旅游、農村居民從事鄉村旅游的意愿日漸高漲。為了更好地保護鄉村旅游良性、循環發展,除了各地政府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相關部門制定標準調理以外,還需要加強鄉村旅游參與者的法律保障意識,調動公眾保護生態平衡和自然環境的積極性。其一,地方政府可以通過政策鼓勵鄉村旅游參與者對鄉村旅游活動進行監管;其二,相關部門加大宣傳和教育,讓鄉村旅游參與者掌握基本的旅游管理相關知識。
美麗鄉村建設需要進一步關注生態環境資源的保護和有效利用,在開發旅游項目的過程中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關注農業發展轉變方式,關注農村可持續發展,保護和傳承農業文明。依托農村環境資源,遵循社會發展和市場經濟規律,堅持城鄉一體化發展思路。鄉村旅游的吸引力來自于都市居民對農村風情、綠色農產品和無污染環境的渴望。鄉村旅游對鄉土民俗文化、鄉土地域特征有強烈的依附性,決定了鄉村旅游的發展最終離不開當地居民的積極參與,這就需要通過淳樸的民風來創造一個對旅游者具有親和力和吸引力的環境氛圍,通過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來保障鄉村旅游持續發展的生命力。
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既可以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又能增加農民收益,有效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有利于新農村建設。所以,發展鄉村旅游業必須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進行遠景規劃,堅持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發展鄉村旅游,就要把改善村容村貌,將鄉村文明建設放在首位,結合開發旅游項目與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統籌考慮,以改善農民人居環境和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為最終目標。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旅游項目是當前的主要趨勢,只有建立在農業生產和自然、人文環境融合的基礎上,鄉村旅游才有持續發展的依托。今后我國將逐漸增加對生態旅游的投入,鼓勵在鄉村設立生態旅游區,開展有關生態旅游和綠色農業方面的培訓教育工作,以利于鄉村旅游、農村經濟和環境建設協調發展。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好形勢下,抓住機遇,快速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圍繞美麗鄉村建設目標,把發展鄉村旅游和促進生態農業文明結合起來,科學合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改善村容村貌,弘揚民俗風情,開發具有特色的鄉村旅游產品,開拓國內外市場,拓展新時期農業發展的思路,為農村經濟發展探索新的經濟增長點。
[1]袁中許.鄉村旅游業與大農業耦合的動力效應及發展趨向[J].旅游學刊,2013,(05):80-88.
[2]王繼慶.我國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07.
[3]丁運超.我國鄉村旅游業的發展現狀與前景[J].安徽農業科學,2009,(03):1281-1283+1344.
[4]多淑金.我國鄉村旅游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縱橫,2009,(10):76-78.
[5]張遵東.發展鄉村旅游業與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J].農村經濟,2006,(12):53-55.
[6]盧國劍,郭峰.淺談如何加快中小城市小城鎮建設[J].中國房地產業.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