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書紅
(赤峰市喀喇沁旗蒙古族實驗小學)
讓多媒體教學成為數學課堂教學的“挖掘機”
◆鮑書紅
(赤峰市喀喇沁旗蒙古族實驗小學)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為使學生快速、高效地發展思維,獲取新知,使枯燥乏味的數學變得生動有趣,從而有效地挖掘學生的潛能,形成各種學習能力,而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并巧妙地進行多媒體教學設計,最大限度地發揮多媒體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便是一條有效途徑。
數學教學 多媒體 “挖掘機”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認知水平與學習能力不盡相同。總有一些表現孤僻、沉默、很少主動回答問題的同學,他們在遇到困難時,不敢去嘗試,不敢問同學,更不敢問老師,從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解決問題、戰勝困難,逐漸形成倦怠和自卑的心理。這時,除了做好學生思想工作以外,更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在學習領會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上憑借多媒體教學手段助其一臂之力,使學生的思維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與生長點上有序展開,促進良好的認知結構的形成,從而輕松地獲取新知識。如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我設計了讓兩個圖形各自繞著某一點旋轉180°后的運動過程,連同結果都保留在屏幕上,使學生能清楚地觀察到圖形的運動變化過程。這樣,在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增強了學生的直觀印象的同時,也使學生的想象力、思維能力得以豐富和提升,從而有效地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使多媒體真正成為數學課堂的“挖掘機”,變無法實現成為現實,大大的提高了課堂效率。
人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動機、有目的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當一個人做一件事感到“其樂無窮”時,就會滿懷信心、不遺余力地做下去,即使再苦、再難也不會退縮。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在教學重點之處,為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設計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情境和實踐內容,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如在教學《直線、射線和線段》時,根據這幾個要點:(1)掌握量線段的方法,能正確的量出線段的長度。(2)感知線的長度有限和無限,并區分線的曲與直,來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我設計了這樣兩段的畫面:首先,發現直線,構建模型。首先動畫演示:屏幕上的一個點向左右筆直延長,重復延長,然后提問:能再延長下去嗎?讓學生閉上眼睛大膽想象一下,假如這條線筆直地向左右延長,再延長可以延長到哪里去呢?這條線到底有多長呢?有沒有終點?這樣圖解,學生就會留下深刻印象,幫助學生打破現實生活的時空限制,激發學生展開充分想象使學生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無限延長”的含義。其次,線段的量和畫,我先讓學生自己試畫線段,再嘗試測量自己所畫的線段,然后動畫演示線段的畫法:先把尺子靠上去,對準零刻度的第一個端點,(紅色端點閃爍)然后再看一看另一端點對的是幾(對準的刻度變紅色閃爍),我們就把它直接讀出來。就這樣利用多媒體技術,使學生既有了感性的認識,又有了理性理解,因而學習起來就會得心應手。從而培養了意志力,樹立了自信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的思維,并要有一定的預見性,在學生思維關鍵處采用恰當的方法及時點撥引導,盡可能地使學生產生發散性思維,猶如“挖掘機”一樣,為基礎較差的學生降低任務難度,既少走彎路,又提高了學生解題的能力。比如,學生學習了圓周長的計算方法后,學生在計算由半圓組成的圖形的周長時,常常不知怎樣計算陰影部分的周長,產生這種困難的原因:一是受圓周長計算方法的影響。二是在思維關鍵處發生了障礙,沒考慮圓周長的一半與半圓周長二者的區別。此刻,多媒體展示半圓圖(弧長和直徑可以分離的復合片)。通過拆分、重組演示不同的半圓可以組成各種形式的組合圖形。并且提問:“求這些圖形的周長主要是在求什么?”(就是求圍繞這個圖形一圈線的長度)這一提問,學生就自然馬上弄清疑惑之處,并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使他們在有效的時間內都用于最基本的學習當中,學習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在學生思維處于“憤”“悱”狀態時介入電教媒體,不僅有利于及時點撥和調控,也有利于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在教學扇形的面積之后,出示題目:把一個圓環截成半徑是5dm的扇環,內圓環的半徑是3dm,你能求出扇環的面積嗎?由于學生缺乏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解答起來還是比較困難的。這時,通過投影在銀幕呈現“切割”“旋轉”“提取”等動態過程,使學生一目了然,這其間既發展了學生的想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也培養了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
總之,多媒體教學直觀、形象、生動,聲、色、光、形兼備,靜動結合,在數學教學中,有利于優化課堂結構,打造高效課堂。恰當地選取多媒體教學的最佳作用點,使電化教學成為數學教學的“挖掘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