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林果 李麗萍
(昌邑市奎聚街道三臺小學)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五位一體”能力的培養
◆馮林果 李麗萍
(昌邑市奎聚街道三臺小學)
教學中調動學生的感官,注重從“讀(讀教材、讀雜志、讀題目)、聽(聽課)、講(講思路、講題目)、思(思辯)、寫(寫數學周記、寫錯題集、寫反思)”這五方面注重觀察、動手、自覺、想象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整體的發展。
五位一體 讀 聽 講 思 寫
現代學習理論認為,知識并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或其他人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教育的本質就是實現受教育者的自主學習,自主發展,使學生能夠主動地、創造性地、自覺自愿地學習,因此,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
數學教學不僅要培養邏輯思維能力,還應該注重觀察、動手、自覺、想象力的培養,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整體的發展。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在平時教學中我注意調動學生的感官,注重從“讀、聽、講、思、寫”這五方面培養學生的能力。
部分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只注重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弱化對課本的定義、性質、定理的教學,從而造成學生對定義、定理、性質理解不透徹,進而影響了學生在學習中的能動性。因此,我在教學中注重了以下三點:
1.讀教材。教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材料,讀教材就是對定義、定理、性質進行反復研讀,仔細推敲,把課本中的概念、定義、定理、性質等內容轉化為自己的知識,使學生對教材內容全面、系統的理解和掌握。
2.讀雜志。有能力的學生在課余時間還要閱讀課外讀物。平時,可以把教師認為比較好的報紙、雜志拿到班級里讓有能力的學生自己翻閱,對這些報紙中每章知識點、解題方法、錯題進行多方位的歸納,有利于學生彌補課堂上的不足。同時還能了解數學發展史,及數學的名人名句,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注日常生活中的數學的目的。
3.讀題目。在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時,部分學生往往表現出一籌莫展,無從下手。究其原因就是不能正確地分析題目中的條件和結論。為了根本性的解決這一問題在平日教學中注重讓學生反復的讀題目,學生在讀題中去領略題目的條件和結論之間的聯系,理清條件和結論之間的關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斷強化訓練使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就有了一定的方法和思路,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為學生今后的可持續性學習奠定了基礎。
聽,主要是指聽課,它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環節。
聽老師講課,主要聽老師上課的思路,即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為此,平時在課堂上分析題目時我經常使用“這個條件告訴我們什么”,“要想得到此結果還需什么條件”,“這個條件等價于什么”等等語句,啟發學生,讓學生在聽課過程中形成解題思路。
1.講思路。數學最重要的一環節就是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但在平時學習過程中不能只為了解題而解題,還應該讓學生站起講講他對這道題的第一感覺,講講他的思維過程。講的過程,就是學生解題思路的深化過程,即使講錯,也可以讓老師和同學弄清楚該同學思維的過程,也能對其他同學有所啟發,激發其他同學思維的火花,有時甚至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講題目。小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有時方法獨特,富有兒童特點,學生聽起來更容易接受,根據這個特點,在平時教學中可以特意安排學生自己上講臺分析。學生也可以充分利用這種機會,認真地備課,認真地查閱各種資料,盡量使自己在同學面前表現出色,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整體思維的目的。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重視學生的質疑正是調動其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參與學習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一環。愛因斯坦說過:“最好的老師莫過于熱愛。”兒童有了熱愛就有了學習的動力,就會在活動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創設疑惑情景,目的在于誘導學生積極提問,將學生的認知結構與教學目標充分暴露于課堂,以利于通過討論解決問題。同樣在教學《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時候,我首先出示兩個圖形,讓學生想辦法比較它們的面積大小。有的學生用“割補法”把兩個圖形重合起來比較,有的學生用1平方米的單位進行測量。在肯定了學生們積極想方法、開動腦筋的同時,我又提出新問題:“要想知道天安門廣場的面積、中國土地的面積還能用這樣的方法嗎?”學生們領悟到這種方法太麻煩,也不實際。那么,有沒有更簡便的方法求圖形的面積呢?疑問萌發起學生求知的欲望,培養數學思維能力要貫穿在每一節課的各個環節中,不論是復習鋪墊,教學新知,還是鞏固練習,拓展運用都要注意結合具體的內容有意識地進行培養。例如,復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有經驗的教師給出試題后,不僅讓學生說出得數,還要說一說是怎樣想的,特別是當學生出現錯誤時,說一說計算過程有助加深理解“湊十”的計算方法,學會類推,而且有效地消除錯誤。
有時,我們也要鼓勵學生求異思維,求異思維是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維去解決問題。它不拘泥于常規,追求事物新穎的設想,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大力提倡學生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別出心裁,勇于標新立異,尋找與眾不同的途徑和方法。例如,教學“20以內的退位減法”,除用“做減法想加法”外,還允許鼓勵學生用“破十法”或“湊十法”求差。如12-5=( ),算法一:因為7+5=12,所以12-5=7。算法二:12-5=2+(10-5)=7。這樣教學,既使學生掌握了新知識,又發展了求異思維的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數學活動要促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即通過活動達到“數學化”的目的。首先,應明確內容,數學活動主要是圍繞數量關系、空間與圖形、數據與可能性等方面展開,即在活動中發現和思考數學問題;其次,應明確方式,多采用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問題解決等思維實踐活動,即運用數學的思想方法經歷過程、體驗數學、探索數學。同時,在數學活動中老師應該對活動進行有效地調控,不能只圖活動的次數多和形式熱鬧,應在啟發學生展開數學思維上做文章,因為“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常言道:“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課堂所追求的活躍必然是數學思維活躍,數學思維當為數學活動之“靈魂”。
“寫”并不一定就是指學生作業的完成,還包括寫數學周記,寫錯題集,寫反思。
1.寫數學周記。數學的學習應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全面性。學生在課后反思過程中想到的未能與老師及時交流的問題,作業中對某些習題不同解法的探討,學習情感、體驗的感受,都可以利用周末數學周記的形式記錄下來與教師交流;同時,也可記錄本星期所學知識的重點難點,思想方法和解題思路,并對本星期所學知識進行一次系統性的歸納;還可以寫本星期自己學習的狀況,對數學學習有什么建議,等等。這樣學生能夠明確本星期學過的數學知識網絡,又可使老師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學生學習的困難之處,有利于老師及時解決問題。
2.寫錯題集。實為改錯,數學學習就是在不斷解決難題、錯題中獲得解題的方法和思路,所以,改錯這一環節在教學過程中也非常重要。
3.寫反思。反思是一種習慣和意識,不斷的反思,才會不斷地進步。學習就是一個自我探究、自我反思、自我總結的過程。反思可以讓學生分析近階段自己的學習態度,學習情緒,使學生自己及時掌握自己的思想動態,及時調整自己,讓自己始終保持數學學習的熱情,同時領悟數學學習的方法和技巧。為此,要堅持讓學生寫反思。總之,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形成“讀、聽、講、寫”四位一體學習模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