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超,楊潤祥,陶靜楠,鮑明亮
(昆明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云南省腫瘤醫院腫瘤內二科,昆明 650118)
HIV感染/AIDS相關淋巴瘤1例報道并文獻復習
董 超,楊潤祥△,陶靜楠,鮑明亮
(昆明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云南省腫瘤醫院腫瘤內二科,昆明 650118)
HIV感染/艾滋病相關淋巴瘤(HIV/AIDS related lymphoma,ARL)是一組與HIV感染有關的淋巴組織異質性腫瘤。有研究表明,ARL的發病有增高趨勢,已超過Kaposi肉瘤,成為AIDS病相關最常見的惡性腫瘤[1]。由于免疫系統受抑制程度不盡相同,大約60%的患者在診斷淋巴瘤時并未確診AIDS病,淋巴瘤可以是AIDS病的第一表現。現報道1例AIDS病合并淋巴瘤患者,經治療后取得滿意的療效,患者臨床獲益并長期生存。
患者,男,40歲,于 2013年1月無誘因出現上腹部脹痛,按“胰腺炎”治療好轉。同年5月出現“腹脹腹瀉、嘔血、黑便伴頭昏乏力發熱”在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診斷為:(1)上消化道出血;(2)門靜脈高壓。給予內科保守治療好轉后,患者6月20日轉診至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胃鏡示:胃底靜脈曲張,慢性淺表性胃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介入治療(脾靜脈支架植入術+膽汁引流術)。術后復查胃鏡并取材活檢顯示:十二指腸低分化惡性腫瘤,考慮低分化癌或淋巴瘤。免疫組織化學顯示:bcl-6陽性,CD10陽性,CD3陰性,CD56陰性,CD79a陽性,cgA陰性,CK陰性,Ki-67(86%),LCA陽性,MUM-1陰性,PAX-5陰性,Syn陰性,CD20陽性,支持生發中心起源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
2013年7月患者首次來本院診治。入院體檢:全身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雙肺呼吸音清,心肺腹陰性,腹部手術疤痕愈合可。實驗室檢查:白細胞 4.68×109/L,紅細胞 4.02×1012/L,淋巴細胞2.00×109/L。骨髓穿刺術:紅細胞、巨嗜細胞、粒細胞三系增生像,正常骨髓像。免疫細胞檢查:CD4細胞計數 450×106/mm3。感染免疫學:人HIV抗體(ELISA法)陽性,OD值3.316。2013年7月19日全身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ET-CT)檢查(圖1)提示:十二指腸腸壁增厚伴代謝增高,胰腺多個結節狀、塊狀低密度影伴代謝增高,雙側腋窩多個淋巴結顯示,部分代謝增高,符合淋巴瘤征象,見圖1。臨床診斷ARL ⅢBE期。
綜合多學科(傳染科、腹部外科、病理科、影像科、腫瘤內科)會診意見,給予高效抗反轉錄病毒治療聯合化學治療的方案。具體如下:化學治療采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一線標準治療方案R-CHOP(CTX+VCR+EPI+PDN聯合美羅華),抗病毒治療采用洛匹那韋/利托那韋+拉米夫定。患者于2013年7月至2014年1月共行8個周期化學治療聯合靶向抗病毒治療。從2013年7月至今,患者持續高效抗反轉錄病毒治療(克力芝+拉米夫定)。患者兩周期R-CHOP化學治療后復查PET-CT顯示:十二指腸壁未見增厚,代謝輕度增高,考慮炎癥改變,病灶明顯縮小,療效達部分緩解(PR)。8周期化學治療結束后復查PET-CT(2014年1月25日),見圖2。顯示十二指腸未見代謝增高灶,考慮治療后病變活性受抑制,療效達完全緩解(CR)。治療期間曾出現低熱,體溫37.5~38.5 ℃,胸片提示肺部感染,磺胺類藥物口服5 d體溫恢復正常。治療期間患者CD4計數在400 μg/mL以上,肝腎功能正常。繼續高效抗反轉錄病毒治療,隨訪至今未復發。

圖1 PET-CT檢查(2013年7月19日)

圖2 復查PET-CT(2014年1月25日)
ARL在臨床上具有更強的侵襲性,90%為 B細胞來源,病理類型多為高度惡性淋巴瘤,表現為Ⅳ期的Burkitt 淋巴瘤、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HIV各個階段均可發病,大多數ARL發生在HIV感染的后期,患者外周血中CD4+T淋巴細胞數常低于100/μL,這與患者細胞免疫功能缺陷的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密切相關[2]。ARL的臨床表現多樣化,均伴有B癥狀(發熱、盜汗、體質量下降),90%病例有淋巴結外損傷,常發生于中樞神經系統(占20%)、骨髓或消化道(25%),一般多為臟器受侵,胃腸道、肝臟、肺部是較常見的結外病灶[3]。該患者在診斷淋巴瘤時并未確診AIDS病,淋巴瘤是AIDS病的第一表現,患者心肺等器官未受累及,外周血及骨髓檢查正常,PET-CT提示病灶在十二指腸腸壁增厚伴代謝增高、胰腺多個結節狀、塊狀低密度影伴代謝增高、雙側腋窩多個淋巴結顯示,部分代謝增高,符合淋巴瘤征象,以結外受侵為主。
高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的廣泛應用使得患者免疫功能得到重建,AIDS病相關淋巴瘤患者能夠耐受標準劑量的化學治療,二者的聯合應用明顯改善了ARL患者的預后[4]。患者CD4+T淋巴細胞計數經過高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維持在400 μg/mL以上,為全身化學治療做好準備。利妥西單抗能提高B細胞來源的ARL的緩解率和生存率,患者耐受性好[5]。該患者青壯年,免疫功能尚可,通過抗病毒治療聯合R-CHOP治療,取得很好的療效,治療期間不良反應較輕,耐受性可,保證足量和規范化學治療的順利完成,ARL患者的生存期與HIV陰性淋巴瘤患者接近[6]。患者的首發病變位于消化道,以結外受侵為主,治療中誘發腸穿孔、梗阻及出血等并發癥的概率較高,免疫缺陷引起手術感染的風險更大。在多學科專家的協作治療下,患者順利完成8個周期化學治療聯合靶向抗病毒治療,持續抗病毒治療至今,病情穩定,未見復發。
AIDS合并胃腸淋巴瘤的患者就診時大多為晚期,腹部手術治療有較高的膿毒癥發生率。早期患者手術切除病灶,抗病毒治療加用全身化學治療可取得較好的療效。針對AIDS病合并胃腸淋巴瘤的患者加強圍術期管理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通過抗感染和營養支持,爭取較好的預后[7]。目前中國HIV感染者已經進入發病期,通過加強對ARL的認識和關注,對臨床的NHL均應檢測HIV,且醫護人員應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權。為了更好地預防和治療HIV感染合并腫瘤患者,需要多專業學者的共同合作。
[1]Novoa AM,De Olalla PG,Clos R,et al.Increase in the non-HIV-related deaths among AIDS cases in the HAART era[J].Curr HIV Res,2008,6(1):77-81.
[2]Ambinder RF,Bhatia K,Martinez-Maza O,et al.Cancer biomarkers in HIV patients[J].Curr Opin HIV AIDS,2010,5(6):531-537.
[3]D′addario G,Dieterle A,Torhorst J,et al HIV-testing and newly-diagnosed malignant lymphomas.The SAKK 96/90 registration study[J].Leuk Lymphoma,2003,44(1):133-138.
[4]Collaboration of Observational HIV Epidemiological Research Europe(COHERE) study group,Bohlius J,Schmidlin K,et al.Prognosis of HIV-associated non-Hodgkin lymphoma in patients starting combination antiretroviral therapy[J].AIDS,2009,23(15):2029-2037.
[5]Sparano JA,Lee JY,Kaplan LD,et al.Rituximab plus concurrent infusional EPOCH chemotherapy is highly effective in HIV-associated B-cell non-Hodgkin lymphoma[J].Blood,2010,115(15):3008-3016.
[6]Re A,Michieli M,Casari S,et al.High-dose therapy and 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s salvage treatment for AIDS-related lymphoma:long-term results of the Italian Cooperative Group on AIDS and Tumors (GICAT) study with analysis of prognostic factors[J].Blood,2009,114(7):1306-1313.
[7]夏咸軍,陳輝,劉永福,等.艾滋病合并惡性腫瘤的臨床特征及外科治療分析[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2,27(9):763-765.
董超(1979-),副主任醫師,碩士,從事腫瘤內科工作。△
,E-mail:jenny_yrx@sohu.com。
?篇及病例報道·
10.3969/j.issn.1671-8348.2016.10.051
R739.87
C
1671-8348(2016)10-1435-02
2015-12-15
2016-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