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教堂塔樓上的施圖爾。
調鐘師,一輩子只為準時
準時是德國人的優秀品質之一,這少不了鐘表的功勞。在德國,公共時鐘隨處可見——不僅教堂上方有塔鐘,車站和街頭也能看到時鐘的身影。這些公共時鐘分秒不差,除了依靠“德國制造”的過硬質量,也離不開調鐘師“修修補補”的功勞。想當調鐘師可不容易。首先要經過4年專業學習取得鐘表師資格,再經過5年的手工制表工作,最后接受崗前培訓,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調鐘師。
施圖爾是36歲那年才成為調鐘師的,之后他接過了延續近300年的家族調鐘事業。如今,他已經76歲,他的“迪米爾&納赫有限公司”里還有另外3名調鐘師,負責德國北部地區所有教堂塔鐘的調修工作,每年要照顧800多座鐘。對他們來說,爬上百米高的塔樓修鐘成了再正常不過的事。施圖爾說,調鐘是一輩子的活計,雖然自己年紀大了, 依然會繼續干下去:“準時是件最重要的事,只有準時,許多事情才能做得更好。”

施圖爾正在制作鐘表。
放下手機看婚禮
你是不是習慣了參加婚禮時舉起手機對著新郎新娘猛拍?婚禮攝影師斯圖沃特在社交網絡上吐槽的就是這個:“賓客們在過道上雜亂地用手機拍照和錄像,我只能拍到新郎歪著頭,在一堆手機縫里張望著新娘出場的畫面,這實在太糟糕了。你們一定希望看到來賓談笑甚歡,甚至飽含熱淚的場景,但事實上,你們看到了什么?是舉起的手臂和手機!”他的呼聲促使網友發起“無手機婚禮”:參加婚禮時,我們把拍照的事交給攝影師吧,放下手機,用雙眼而不是用屏幕去看新娘走上紅毯與新郎甜蜜相擁。
經濟不景氣,催生“一人族”
當“宅”變成中文流行字時,韓國也出現了“一人族”現象,指的是年輕人選擇一個人度過閑暇時光。城南市31歲的“IT男”金玉成每天下班后就窩在出租屋看美劇,深夜和社交網絡的“點贊之交”互動,困得睜不開眼時才睡。周末出門,也只是去便利店買啤酒和零食。元旦假期,這些“一人族”寧肯選擇看電視、堆積木來消磨時間,也不愿出去逛商場、進游樂園。韓國“一人族”的根源在于經濟不景氣,導致有工作的年輕人手頭緊,不愿外出消費;沒工作的年輕人越來越盛行“個人主義”,不愿與社會接觸。
結婚不再改姓
近日見到一位愛爾蘭女教授,家庭美滿卻沒改夫姓。要知道,女性婚后冠夫姓是西方社會的老規矩——丈夫是一家之主,女性婚后自然而然地改變姓氏。可如今的愛爾蘭女性不再遵從傳統:有的是嫌丈夫的姓氏“不好聽”;有的是嫌姓名變更手續麻煩;當然,最重要的原因還是許多女性走入職場,不再依附于男性,更不愿意改變自己的姓氏。有的女性為了照顧丈夫的感受,在不改變原來姓氏的前提下加了夫姓,形成了“夫姓+妻姓”的“折衷式”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