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昕

如果說2014年,信托公司還在為選擇什么樣的道路轉型在不斷摸索。那么,2015年,信托公司業務轉型已經出現開始分化。
根據57家信托公司未經審計的年度數據顯示,2015年的信托公司信托業務增速兩極分化加劇,高增長信托公司有所上升,但負增長的信托公司數量同樣上升明顯。
其中,金谷信托信托業務收入3.16億元,較2014年下降43.84%,是降幅較大的信托公司之一。
為何公司信托收入仍然大幅度下滑?公司轉型新業務進展如何?針對以上疑問,《投資者報》記者向金谷信托方面進行了確認,令人遺憾的是,截至記者發稿前,尚未收到金谷方面的相關回復。
信托業務收入仍然大滑坡
轉型年,信托公司的增長動力與態勢較以往發生了較大轉變。
“在信托業轉型背景壓力下,部分信托公司收縮傳統信托業務,積極開辟新業務,在這個過程中或出現短期業績受影響的代價。” 格上理財研究員歐陽嵐對《投資者報》記者說。
去年年中,在接受本報采訪時金谷信托曾表示,近兩年主動壓縮傳統業務和嘗試拓展轉型業務是業績巨降的主因。
根據手續費及傭金收入顯示,2012、2013、2014、2015年金谷信托的信托收入分別為:7.52億、8.89億、6.01億和3.16億。信托業務收入大幅下降,受此影響,金谷信托盈利大幅下滑。
年報顯示, 2014年的金谷信托凈利潤僅有1.03億元,較2013年的2.72億下降了62.13%,與2012年5.13億元相去甚遠,且同樣不如2011年的2.43億元。過去三年的下滑幅度最高達到八成。很顯然金谷信托享受制度紅利高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
此外,信托業務收入在信托公司總收入的占比也不斷下滑。中建投信托研究中心數據顯示,信托業務收入在信托公司收入結構中的占比在2011年達到78.78%的歷史最高位后,開始逐年下降,到2014年更是出現了連續大幅度下降,已逼近60%的關口。作為主營業務收入的信托業務收入嚴重滯后于營業收入的整體增長,這種情形為信托公司未來的長遠發展的可持續性帶來了重大隱憂。
轉型效果還有待檢驗
根據公開數據,與年中凈利下降超六成所不同的是,盡管業績依然在倒數之列,但是2015年的金谷信托凈利潤較2014年增長了21.96%,為1.25億元。金谷信托盈利就此是否開始轉暖?
金谷信托方面對于業績回暖的情況未有回應,業內人士認為,主動壓縮傳統業務和拓展轉型應有些成效,只是距離高峰時還差距較大。
據悉,從轉型開始,金谷信托即已將公司資源向轉型業務傾斜,但是由于資產證券化業務、證券投資類信托業務的手續費、傭金費率較低,尚不能平衡傳統業務收入降低帶來的收入缺口。
除此之外,金谷信托方面人士也曾向本報記者表示,公司的財富管理也已做好了初期布局工作。
2015年上半年,金谷信托凈利潤5744萬元,根據數據推算,2015年下半年公司凈利潤大約為6764萬元。
“從業務層面和利潤控制的角度來說,風險成本的降低和新增收入的提高等都可能成為利潤增加的因素。”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說。
資產證券化業務發展受限
政策紅利過后,不論是排名靠前的,抑或排名靠后,信托公司紛紛尋找符合自身的轉型之路。
而依據各自資源稟賦不同,有的緊跟國家宏觀經濟形勢,有的從商業模式、信托業務要素等方面,打破當前業務局限,也有放眼全球,追本溯源地進行轉型。
相比之下,在主動壓縮傳統業務外,規模較小的金谷信托選擇了在加大資產證券化業務的基礎上,同時在證券投資類信托業務及財富管理上布局。只是對應的手續費、傭金費率尚不能平衡傳統業務收入降低帶來的收入缺口。
歐陽嵐認為,這三塊皆是由被動管理向主動管理轉型,但受客觀因素影響,要做好這三塊,信托公司仍需大量的投入。
“向資產管理業務、財富管理業務轉型,成為信托業回歸本源、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但從目前發展來看,除了業內的幾大巨頭,多數公司的規模效應仍較小。而資產證券化業務、信托制度雖具備能夠實現破產風險隔離的天然優越性,且有長期積累的資產管理經驗,但由于信托財產所有權歸屬不明信托登記制度不完善等缺陷,對業務的實際應用會產生一定影響。”
歐陽嵐表示,信托公司雖具有大類資產配置方面的行業優勢,但在具體資產配置策略和把握資產市場運作規律方面經驗尚不成熟,專業的資產配置能力仍需培植提升。
“開展證券投資信托業務是信托業從被動通道向主動管理轉型的必要路徑。從制度上來看,已有多家信托公司取得私募基金管理人資格;從發展戰略上來看,已有13家信托公司明確將證券類資產管理業務作為戰略發展目標或作為經營主要業務。但由于受2015年場外配資清理的影響和持續震蕩的股市行情影響,目前證券投資類信托融資規模依然較小。”歐陽嵐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