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5年里,四川省委立足省情實際,確立了全省工作主題,作出了“六個基本判斷”,提出實施“三大發展戰略”,明確推進“兩個跨越”奮斗目標,對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分別作出決定,形成了一整套治蜀興川總體思路。
在這一思路指引下,“十二五”時期,四川全省經濟較快增長、動力加快轉換、民生持續改善、社會和諧穩定,為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站在“十三五”開局之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正全方位總結“十二五”時期形成的物質成果和思想成果,保持重大戰略、重大理念、重大判斷、重大舉措的連續性,堅定地把治蜀興川總體思路貫徹到“十三五”發展之中。
2016年1月29日,四川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關于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的決議。會議認為,四川省“十三五”規劃綱要全面貫徹了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遵循了省委十屆七次全會關于“十三五”規劃的建議,提出的“十三五”時期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和措施符合四川省實際,是未來五年四川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目標:
保持高于全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全面提高;公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普遍提升;生態建設和環境治理取得顯著成效;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實現重大突破。
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長尹力表示:“此目標是對未來五年里,我省推進‘五位一體建設和改革開放的系統性定位,既充分尊重全省人民的發展愿望,也充分考慮了宏觀環境和支撐條件,通過努力是能夠實現的。”
關鍵詞1:增速
經濟增長穩中求進
《“十三五”規劃綱要》要求四川在“十三五”期間保持高于全國的經濟增長速度——GDP年均增長7%以上,到2020年全省經濟總量預期目標達4.2萬億元。
分析人士認為,“十三五”期間,四川發展將面臨速度換擋、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挑戰,經濟增長目標定得適度,有利于平穩推進去產能、去泡沫、去杠桿,為轉方式調結構、淘汰落后產能留足空間,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7%的增長目標,為轉型發展留足空間。
對此,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唐利民指出,保持高于全國水平的經濟增長速度,是實現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縮小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的必然要求。“我省與全國平均水平還有較大差距,‘十三五期間若能實現高于全國的經濟增速,將進一步縮小我省人均GDP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居民收入基本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關鍵詞2:脫貧
攻堅進入決勝時期
《“十三五”規劃綱要》里提出,四川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還存在較大差距,要靠速度彌補,唯有如此,到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才能接近全國平均水平,讓全省人民在改革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絕對貧困,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十三五”期間,四川將以秦巴山區、烏蒙山區、大小涼山彝區和高原藏區為主戰場,統籌推進“四大片區”內外扶貧攻堅,實施“五個一批”扶貧攻堅行動計劃和扶貧專項方案,推動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確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關鍵詞3:創新
全面革新是驅動力
《“十三五”規劃綱要》指出,四川省發展方式應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結構調整從增量擴能為主向調整存量、優化增量并舉,發展動力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
自去年起,中央決定在四川等地開展全面創新改革試驗,這是中央賦予四川的重大使命。四川緊緊抓住這一事關長遠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把全面創新改革作為“十三五”發展的“一號工程”和頭等大事來抓。因此,《“十三五”規劃綱要》把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作為首要任務,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不斷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四川將依托成都、德陽、綿陽開展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改革的先行先試,集中破解創新驅動發展瓶頸制約。通過三年努力,基本構建起推進全面創新改革的長效機制,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創新型企業和產業集群,形成以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新興產業為支撐的產業發展體系。每年推廣一批可復制的改革舉措和重大政策,引領、示范和帶動四川省實現創新驅動轉型發展。
關鍵詞4:協調
生態建設持續推進
“十三五”期間,四川將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加快形成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圍繞構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全面推進生態省建設,構建形成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倡導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切實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持續改善環境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