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鳴曉 山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山東濟南 250013
城郊發達縣市城鎮化路徑選擇——以山東桓臺為例
文/夏鳴曉山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山東濟南 250013
中小城市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即面臨促進本地區城鎮發展的責任,又需要處理好與臨近大城市的關系,避免進入區域中心城市的“黑洞效應”。文章桓臺縣為例,全面總結縣域城鎮化發展的特征、問題與發展動力,并從優化城鎮化空間,促進經濟與就業協調發展,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提出了富有區域特色的綜合城鎮化策略。
小城鎮;均衡;聯邦制
中小城市是未來提高省域城鎮化水平和質量的重要環節,是實現就地就近城鎮化最具潛力地區。當前,發展水平較好的中小城市,一方面在擴大城鎮人口規模,吸引資金、人才,繁榮社會經濟發展,以及保護生態環境可持續性等方面具有保持自身發展的現實責任,又必須面臨區域中心城市以先發優勢產生持續的“黑洞效應”,不斷吸引、積聚了周邊地區大量人才、資金與技術要素,轉出低附加值、高污染性的低端產業,從而影響城鎮發展的質量和速度。
桓臺縣地處山東省發展主軸線膠濟帶,距區域中心城市淄博僅有6公里,城區人口規模13萬,經濟發達,城鎮化發展基礎良好,屬于典型的城郊型小城市,具有發展成為衛星城市的潛力。多年來一直處于與中心城市的競爭與合作的并行狀態。本文以桓臺縣為例,旨在探求大城市周邊中小城市如何在深度融入中心城市發展的同時,保持自身特色,謀求適合地方發展的城鎮化路徑,實現城鎮化質量的提升。
2.1內生型縣域經濟發達,就地城鎮化特征明顯
桓臺縣處于膠濟帶和淄濱發展軸交匯處,此區域商業文化深厚,集中了鄒平、博興、廣饒等多個全國百強縣,是改革開發以來山東省民營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多年來,桓臺縣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產業基礎,推動了城鎮化的發展。2014年,全縣人均GDP為97236元,三次產業結構為4.2:62.4:33.4,化工、造紙、冶金機械、電子設備等工業主導型經濟發達。2000-2014年間,城鎮化率從26.28%上升到59.16%,年均增長高達2.3個百分點,城鎮人口達到30萬人,進入城鎮化中后期階段。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全縣人口流入率和流出率分別是3.25% 和2.42%,在全省處于較低水平。說明桓臺縣就業充沛,吸引了大量農業人口就地實現了城鎮化轉移,并沒有向淄博市區大量流出。
2.2小城鎮發展良好,形成多中心的城鎮化空間體系
桓臺縣的馬橋、果里和唐山三個鎮級產業園工業產值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80%,形成除縣城以外形成一主多次的空間態勢。果里和唐山鎮與縣城的用地空間基本連接,馬橋作為全國的重點鎮,是縣域經濟的副中心。從人口規模來看,馬橋鎮(4萬人)、起鳳鎮(4萬人)、果里鎮(3萬人),單個鎮區的人口規模均比較大,集聚人口的能力較強。
2.3城鄉統籌意識強烈,全域一體化發展水平較高
2014年,桓臺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7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846元,城鄉收入比2.00,城鄉經濟呈現出一定的高級均衡特征。較好的政府財政收入和較高的居民收入,使桓臺縣提早進入了城鄉統籌發展的階段。以基礎設施為例,城鄉供水已全面實現同網同質,完成“村級公路網化示范縣”工程,236個行政村主干道路實現高標準網絡化連接;村村通自來水、柏油路、公共汽車,供電、通訊、有線電視普及率達到100%。建立起縣鎮村三級環衛管理體系,全面實現城鄉環衛一體化。
3.1外來人口落戶意愿不強,人口市民化任務艱巨
城鄉兼業人口的增多,使桓臺縣城鎮常住人口迅速增加。2014年,桓臺縣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高達59.16%,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僅為28.57%,兩者相差30.59個百分點,遠高于山東省平均水平11.05個百分點,城鎮人口中的兩棲人口高達15.79萬人。但政府財政有限,教育、養老、醫療等公共服務難以覆蓋全部入城農民,導致大量的農業轉移人口難以真正融入城市社會,制約了市民化質量的提升。不愿意放棄農村相關權益。此外,在城市中的兼業工作缺乏穩定收入,加之相對較高的城市消費水平和便捷的城鄉交通提高了通勤效率,使得農民進城落戶意愿不足。
3.2與中心城市聯系不足,空間格局亟待優化
桓臺縣地處淄博“半小時經濟圈”,緊鄰淄博中心城區(張店區),“張桓一體、同城發展”是未來的必然趨勢。但目前,桓臺縣在淄博市由組群式格局向組團式格局轉變過程中,承擔的角色明顯不足,缺乏與中心城區功能互補、融合互動。同時,縣城與周邊果里、唐山等鎮已經形成連片發展,但城鎮功能缺乏優化整合,極大的影響了城市在區域中的地位。
3.3資源環境壓力較大,經濟發展急需轉型升級
桓臺縣以重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決定了水環境、大氣環境治理壓力較大。目前,已經出現地表水功能區達標率較低,河流沿途地下水和土壤環境遭受一定影響;地下水超采現象較為嚴重,形成多處地下水漏斗區;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及可吸入顆粒物(PM10)等主要污染物濃度超出國家標準;工業廢氣污染物排放量較大的企業主要集中在熱電、水泥、化工和造紙等行業等問題。同時,與淄博市相比,相對較低的發展成本和良好的規模集聚效益,使桓臺成為近年來淄博市轉移化工、造紙等產業的主要地區之一,因此環境保護的壓力降越來越大。
4.1對接中心城市,實現經濟發展由內生型向內外兼備型轉變,擴大就業容量
城鎮化的前提是實現人口就業非農化,而就業非農化主要取決于縣域經濟結構及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概_縣有良好的產業基礎,通過加強與中心城市淄博的對接,則可以吸引大規模外來投資和龐大的休閑服務消費群體,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產業和企業規?;郯l展可以帶來大量的就業崗位,一方面吸引大部分的本地農村轉移人口,實現就地就近城鎮化,另一方面更促進產業升級和吸引外來高技能人才,實現人口質量提升,促進縣域經濟進入良性循環體系。
4.2發揮比較優勢,依靠同質但高效的社會基本保障,增強吸引外來人口的能力
當前,中央和省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關于落戶、醫療、養老、就業等社會保障的政策,保障不同地域、不同階層、不同收入的人群都能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務,具有城市行政層級扁平化顯著特點。相對低廉的居住與生活成本,使桓臺縣與中心城市相比,保障能力同質且高效,可以成為吸引外來人口進城落戶的重要原因。
4.3穩步推進同城發展,有利于優化縣城布局,重塑城鎮體系格局
對接淄博城區的發展將促使桓臺縣城加快整合臨近的果里、唐山兩鎮用地空間,優化縣城用地布局結構和人口規模,增強引領縣域小城鎮發展的能力,提高區域城鎮地位,形成淄博北部城鎮密集地區發展的重要支點。
5.1合理組織城鎮化空間布局
擴展中心城區規模,將唐山鎮、果里鎮納入中心城區發展,向南對接淄博市中心城區,推動“張桓一體、同城發展”戰略,借力中心城對淄博市域北部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縣域工業化和城鎮化融合發展。重點培育經濟發達的馬橋和起鳳,歷史文化鎮新城,形成特色突出、職住平衡、運行高效、聯系緊密的三大組團。
5.2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引導產業就業區域協調發展
桓臺縣產業發展應更多的立足自己的獨特資源,加大對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支持力度。第一產業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和生態農業,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推動農業勞動力合理轉移;拓展林果、畜牧、漁業、觀光農業、農家樂等非農空間,增加農民收入。第二產業大力培育主導產業集群,提升企業吸納就業能力,引導工業向三大產業園區適度集中發展,以先進技術改造現有產業,突破性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產業升級。推動桓臺與淄博融合發展,構建一體化的產業鏈條,以各產業園區為基地,建立面向淄博中心城市的產業承接園區。積極發揮第三產業吸納就業的優勢,發展新興和具有增長潛力的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產服務、生活服務等服務業新領域,實現經濟發展和就業增長的同步協調。保護和提高中小企業吸納就業能力,延續并擴展鼓勵企業吸納就業的扶持政策。
5.3 加強環境保護,構建綠色城鎮
把生態文明的理念全面融入城鎮化的過程。污染防治方面,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建立行業過剩產能退出機制。重點防控大氣和水污染,一是加強火電、石化等行業廢氣污染治理,提高空氣質量水平。二是重點排查和整治水環境惡化地區的造紙、紡織印染、化工、食品加工、飲料制造和養殖業等污染源。綠色城鎮建設方面,按照生態、低碳、宜居理念,提高城市建設水平,統籌城市公園綠地、風景林地、防護綠地布局,提高城市綠色空間比例,注重沿河城市景觀帶的打造,建設生態宜居城市。提早構建以公交為主導,慢行交通、公共交通、小汽車協同發展的綠色城市交通模式。還需要把生態保護紅線作為維護生態安全的“生命線”,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嚴控生態保護紅線內的開發建設行為,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和生態保護紅線綜合監管制度。
[1]李家志,涂欣,李海濤,孫亮.湖北宜昌城鎮化路徑選擇與空間集聚研究[J].規劃師,2012,(7),(6):100-104.
[2]陳映雪,甄峰,翟青,朱壽佳.環首都中小城市新型城鎮化路徑研究—以張家口懷來縣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3,(7):110-116.
[3]黃亞平,林小如.欠發達地區縣域新型城鎮化路徑模式探討—以湖北省為例.城市規劃[J].2013,(7):17-22.
夏鳴曉,男,漢族,工程師,碩士,研究方向:區域與城市規劃,山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