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濤 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湖濱新區開發建設管理辦公室 山東東營 257200
探析城市規劃中生態城市規劃設計
文/郭濤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湖濱新區開發建設管理辦公室山東東營257200
城市建設的前提是城市規劃,城市規劃即城市建設綱領,其在城市建設中發揮著較為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有很多城市,盲目追求經濟效益從而破壞了環境,阻礙了城市的現代化腳步,對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不便。因此,生態城市建設在城市規劃中要得到重視,只有通過再生資源的有效利用,優化城市生態系統,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才能讓城市變的更加宜居。本文就城市規劃中生態城市建設規劃展開論述。
城市規劃建設;生態城市規劃;合理設計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可持續發展理念已然成為城市建設者對城市建設的重要標準。生態城市規劃主要是結合了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采用科學、系統的手段去建設社會、經濟和自然協調發展的生態城市。在研究、辨識、設計和模擬人工生態系統內關系的基礎上,尋找一個最佳的生態位,提出人和城市復合生態系統相協調的優化方案的規劃。本文從生態城市規劃的角度展開論述。
1.1生態城市定義
生態城市建設起點要高、符合城市實際、科學合理,規劃中體現經濟建設和生態建設相融合的理念。即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住區形式,集自然、城市、人文為一體的共生結構。生態城市的發展目標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1.2城市生態環境現狀
現今,很多國內城市生態環境不容樂觀,局部改善的速度改變不了總體惡化的趨勢,治理速度低于破壞速度。導致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原退化、森林資源減少、生物鏈滅絕速度加快、地下水位下降、水體污染嚴重、大氣污染,垃圾圍城,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本身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和財富流失。
2.1 長期發展、最優原則
城市建設要考慮長遠利益,城市的不斷發展和變化,城市的規劃應該與時俱進,根據城市發展的步伐不斷的改進設計方案,規劃方案要考慮到城市未來發展空間。另外城市資源也要遵循可持續性成長原則,生態城市包含城市歷史、文化及建筑物的傳承以及一些城市特色。最優原則主要體現在城市生態位,生態位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城市經濟,二是環境、生活水平。實現城市生態位最優原則宏觀上要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提高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微觀上要求城市建設者要為每位城市居民提供一致的生態環境體系。因此設計方案要堅持可持續,最優發展的原則。
2.2高承載力、多樣性原則
城市對人民長期生活的承受力的水平稱為承載力。那么規劃就要求從幾個方面展開,第一人口的承載能力,城市過多的人口會帶來較多的垃圾,人流量增大,帶來管理難度加大,也會出現資源不足現象。第二城市的生態承受能力需要規劃者考慮到城市技術水平、經濟發展狀態等全局生態建設。第三一個良好的生態城市要有一個良好的產業鏈,包括資源的循環利用,底排放、低污染、浪費少,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第四環境問題的解決,城市產生大量的垃圾和廢棄物,做好垃圾處理和廢棄物的合理利用是實現資源合理利用,減少浪費的重要途徑。
多樣性原則主要是城市中排除人的活動后其他生物的活動原則。在遵生態規律之下呈現的基因、物種等不同物體之間的差異程度。而城市生物多樣性和自然環境之間的系統結構,功能作用之間形成了緊密的聯系,其和大氣環境、水環境、巖土環境等要素相互協調后形成了生態環境基礎,總體反映了生物與生境間、生態環境與人類間交錯復雜的關系。而城市生態環境主要說的是是在某個區域內,其人口、資源、環境等受到某種關系的影響而形成了相對集中的區域。其和自然界的生物生存條件具有較大的不同,這也使得城市生物多樣性體現出各種不同的特色。
在編制生態城市規劃的基礎上,要精心做好生態城市設計,以真正實現城市的生態化目標,并體現不同城市獨有的城市生態環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風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設計有城市景觀設計、城市產業設計和城市住區設計三個方面。城市景觀設計的目標是建立在由建筑、園林等為主的人文景觀和各類自然生態景觀構成的城市自然生態系統。建筑景觀設計的重點是在平面規劃的基礎做好空間天際輪廓線的規劃設計,特別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觀,要在做好高層超高層建筑景觀設計的同時,適當布置低層的生態建筑。園林設計的重點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兩岸林帶以及城市公園、城市廣場的景觀設計,融生態環境、城市文化、歷史傳統與現代理念及現代生活要求于一體,提高生態效益、景觀效應和共享性。各類自然生態景觀的設計重在完善基礎設施,完善生態功能,提高其生態效益、景觀效應和共享性。城市產業應當是代表生態文明潮流和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的生態產業,是能夠形成強大示范效應的龍頭產業。要在全面客觀地分析城市產業現狀的基礎上,立足于全國乃至全球市場和生態化、現代化的發展要求,高起點、高標準、科學設計城市產業。要以生態化的示范產業園區為平臺,建設以高科技產業為主導、以循環經濟為特色的生態型工業體系,同時努力發展旅游、教育、醫療、物流、文化、信息、房地產等產業。要建立生態產品開發、設計、孵化中心,逐步實施現有產業的調整和改造,實現產業的生態轉型,提高生態經濟在GDP中的比重。要努力推行ISO14000環境質量體系認證、環境標志產品認證、清潔生產審核和創建綠色企業等,建立企業環境行為、環境信用評價體系,將企業的環境信用納人企業社會信用體系之中,通過多媒體向社會公示。要用生態建筑原理對居住區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形成生態建筑與完善的基礎設施構成的生活環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內的社會生態系統。
我國進入了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城市建設規劃要結合生態規劃理念,同時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根本上提升我國城市規劃水平。只有將生態城市概念引入到城市規劃設計全過程,才能為人們打造出經濟發達、社會繁榮、生態良好、人們安居樂業的現代化宜居城市。
[1]張玉良.關于生態城市規劃之對策綜述[J].環境資源與利用,2008(6):135.
[2]楊濤.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的關系探究[J].建筑建材裝飾,2013,(11):104+97.
[3]李鐵.城市運營商如何突圍[J].中國房地產業.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