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病蟲害測報處
病蟲害預測
新疆等地棉花中后期病蟲害偏重發生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病蟲害測報處
7月14日-15日,全國農技中心在陜西省西安市召開了2016年下半年全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發生趨勢會商會,來自生產、科研單位的技術人員和專家總結了棉花前期病蟲害發生概況和特點,并根據目前棉花病蟲害發生基數、棉花品種布局和長勢、氣象條件等因素綜合分析,對今年棉花中后期主要病蟲發生趨勢做出了預測。
棉花前期病蟲害發生種類主要有苗期蚜蟲、二代棉鈴蟲、二代棉盲蝽、棉葉螨、棉薊馬、苗期病害、枯萎病和黃萎病,全國發生面積6600萬畝次,其中蟲害4900萬畝,病害1700萬畝,總體偏輕發生,但苗期病害在新疆和長江流域棉區、苗期蚜蟲和棉葉螨在新疆和黃河流域大部棉區發生重于常年,二代棉盲蝽在長江流域棉區中等發生。
苗期蚜蟲發生面積為1300萬畝,各棉區發生較為普遍,新疆和黃河流域棉區平均百株蚜量多為300-500頭,長江流域棉區在300頭以下,新疆阿克蘇、輪臺和尉犁分別達6000頭、8000頭和2600頭,新疆麥蓋提和烏蘇、天津寧河、陜西蒲城為1000-1500頭;平均卷葉株率一般在5%以下,新疆哈密和尉犁達20%。
二代棉鈴蟲發生面積為1120萬畝,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新疆棉區受轉Bt棉的控制作用,幼蟲量維持在較低水平。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新疆棉區百株幼蟲量一般在3頭以下,棉花多受害較輕,河北阜城、山東臨清、河南淮陽等個別棉田最高分別達12頭、10頭、15頭。
苗期病害發生面積為1270萬畝,新疆、湖北、湖南、江西、河南等發生較重,新疆塔城、博州、昌吉部分棉花區為近十年來最重年份。
棉花中后期病蟲害主要種類有棉鈴蟲、棉蚜、棉盲蝽、棉葉螨、煙粉虱和紅鈴蟲;病害主要有黃萎病和鈴病,總體呈中等程度發生,棉蚜和煙粉虱在新疆棉區、棉盲蝽和病害在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大部可達偏重發生。預計棉花中后期病蟲害發生1億畝次,其中蟲害發生8200萬畝次,病害發生1800萬畝。
三代棉鈴蟲預計發生面積1400萬畝,全國總體為偏輕發生,新疆棉區為中等發生。第二代成蟲盛期在7月中下旬(成蟲盛期推后3天即為三代卵盛期),安徽、湖北、山西、陜西比常年晚1-2天,其他大部棉區與常年接近或早1天,幼蟲發生盛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四代棉鈴蟲發生面積950萬畝,長江流域棉區中等發生,黃河流域偏輕發生,幼蟲發生盛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
新疆等部分棉區蟲源基數偏高,大部棉區病害菌源充足。7月上旬各棉區調查病蟲基數,新疆二代棉鈴蟲和棉蚜殘蟲量常年分別偏高12.5%、37.9%;安徽、江蘇、湖北棉盲蝽基數比常年分別高28.4%、6.4%、2.6%,比上年分別高66.1%、18.4%、37.4%;其他省份以上害蟲基數均偏低。各棉區棉花連作時間長,導致棉田黃萎病和鈴病病菌分布廣泛、菌源充足。
田間生態條件有利于病蟲害集中為害。今年全國棉花種植面積不足5000萬畝,比上年有所減少。Bt棉在各棉區種植面積比率大,但品種間抗蟲性表現不一,且中后期抗性普遍下降,利于三、四代棉鈴蟲發生。據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等單位監測,紅鈴蟲對Bt棉的敏感性在逐步下降,目前已進入抗性的初級階段。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棉區間作套作種植面積比例高,有利于棉盲蝽、棉鈴蟲、棉葉螨和煙粉虱等多種害蟲在各作物田輾轉為害。各棉區主栽品種對黃萎病和鈴病抗性普遍較差。
氣象條件對大部棉區棉盲蝽和病害發生有利。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夏季,新疆大部氣溫偏高1℃-2℃,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大部氣溫正常;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和新疆的北部棉區降水偏多2-5成,較多的降水對棉盲蝽和病害發生有利;南疆氣溫高、降水少,對棉鈴蟲、蚜蟲、棉葉螨和煙粉虱等害蟲發生有利。如遇熱帶氣旋北上引起多雨、氣溫降至25℃以下天氣,會導致黃萎病在沿海及沿江和新疆棉區暴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