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邦全 江蘇云成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江蘇如皋 226500
對框架填充墻結構抗震設計的思考
文/丁邦全 江蘇云成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江蘇如皋 226500
本文以框架工程為例,對其填充墻與純框架機構進行各方面的對比,從而從框架填充墻的短柱效應﹑剛度突變等入手,分析了其可能造成的對結構方面的不利影響,在此基礎上,積極探討了其抗震設計。
抗震設計;框架;填充墻;結構
綜合以往的相關事件看來,框架結構的大量震害一般發生于柱端和節點,如5.12汶川地震,并不是強柱弱梁類型的破壞,而是呈現梁強柱弱形態,即框架柱的上下端出現塑性鉸,最終導致了機構破壞現象的出現。抗震設計的原則是強柱弱梁,目前,我國普遍用輕質混凝土砌塊和空心磚砌體建造填充墻,二者均會改變框架結構的受力性能,從而導致框架房屋的剛度﹑質量等出現較大的不同,這些現象的存在,加之當前的抗震設計人員對此類變化并未靠考慮,所以導致用結構計算軟件求得的力學模型與實際情況相去甚遠,使得相應的抗震設計無法滿足防震需要,亟待結合具體情況進行改進。
(—)層間剛度分析
工程框架結構一直處于抗震設防區域,借助剛度測試的方法,筆者對一個三層五跨的框架空心磚填充墻結構測試后,同時測試了同純度框架結構,得出在側移剛度方面,前者是后者的7倍,從此不難看出,在框架填充墻結構中,即使所用的為輕質填充墻,也具備了十分明顯的剛度效應。
(二)力學模型分析
綜合以往的相關試驗來看,在側向力較小的情況下,會形成框架填充墻會與框架協同作用,這樣,逐漸增大的內填充墻隨著側向力,促使其于斜向受拉的角點上與框架脫開,而基于斜桿作用的影響,跟純框架相比看來,對應的框架填充墻結構剛度明顯增大,這種前提下,其比純框架受到的地震作用也大得多,增加填充墻結構,其優勢在于可使得框架柱產生軸力和附加剪力,隨時在其梁端會對應產生彎矩和附加剪力[1]。
結合美國做的相關框架填充墻的試驗得出,填充墻具備了讓框架結構的抗震能力得到提高的作用,耗能能力較好,但其填充墻一般都滿跨布置在框架結構中,但在現實建造環節,基于建筑使用功能的各異,添加填充墻具備了較大的隨意性,設計方面,先入為主的思想,易產生不利于結構整體抗震性能的設計,針對此,筆者結合添加填充墻可導致不利影響的實例,對其針對性解決方法進行了探究。
(一)框架柱形成短柱
具體分析看來,由于梁上有填充墻的作用,使得在在框架填充墻結構中,會造成強梁弱柱的情況,這樣,梁的塑性鉸很可能在地震的作用下出現于柱子產生塑性鉸后,基于柱子受到剪力的緣故,促使短柱兩端形成塑性鉸而明顯增大。針對此,筆者認為在設計方面,應當直接按短柱的處理方法,去進行對柱子易形成短柱的部位的設計,杜絕短柱過早出現塑性鉸情況的出現。
(二)框架填充墻層間剛度的突變
基于造價等方面的考慮,在設計7層以內的臨街商住樓的結構時,一般為底部框架抗震墻結構,這一前提下,將磚砌體或混凝土空心小砌塊作為上部抗震墻墻體材料,當對大于等于10層的房屋進行建造時,框架填充墻形式的房屋則成為了設計人員常采用的形式,而在現行抗震規范中,關于底部框架抗震墻結構方面,對應指出了房屋側移剛度比的限值,而設計人員一般并不重視框架填充墻結構中的側移剛度比,這樣在特定情況下,這兩種房屋結構有著較為接近的層間剛度及總體剛度,即使沒有轉換層,框架填充墻房屋在地震作用下,會在底層柱子處出現塑性鉸,可將其稱為帶柔弱底層的框架填充墻結構,相比于上面各層,底層的屈服強度系數小得多,一旦出現地震,顯然其側移大部分集中于底層。
針對此現狀,建議在框架中增加鋼支撐,或局部增加抗震墻,通過這一方式,控制框架填充墻結構上一層與薄弱層,對應的層間剛度在1~2之間,與此不同的是,中部或上部的,應針對性控制在1~1.3之間,繼而借助時程分析的方式進行房屋分析。具體實施方面,如按建筑的要求數量較少時,薄弱層處抗震墻不宜采用無筋砌體墻,柱子會很快產生塑性鉸而失穩,所以砌體抗震墻以及鋼支撐時,可借助滿灌芯的配筋砌塊和鋼筋混凝土抗震墻來實現,增加的剪力墻仍按填充墻考慮,采用現澆板完善薄弱層處,厚度應>180mm,這種處理的前提下,對地震作用時層剪力的傳遞有利,利于防震設計的完善性[2]。
(三)整個框架填充墻結構產生扭轉
在具體的設計環節,加入填充墻這一方法使用后,可能導致框架結構可能產生較大的扭轉,會造成結構的剛度中心偏移,這樣也會在地震作用下影響到結構,促使其發生偏移,此外,相關規范對填充墻的作用未考慮,這點在框架結構整體剛度計算方面體現的最為明顯,促使得出的剛度出現偏差,距離剛度中心甚遠,從而會忽略地震作用下的扭轉,會破壞結構。針對此,筆者認為對于填充墻帶來的扭轉效應,應盡量采用鋼筋混凝土抗震墻等,其對填充墻較少的部分進行加強,從而有效減小結構的扭轉作用,在此基礎上,盡量在結構平面的周邊布置一些抗震墻,最終增強結構整體的抗扭剛度。
綜上所述,將框架填充墻結構等同于純框架結構,顯然會嚴重損害到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增加填充墻雖可以增加結構的抗震內力,同時卻也存在很多不利方面,如產生短柱等等,基于此,作為設計人員,應當在抗震設計方面多下功夫,借助提高框架填充墻的整體抗震能力等方面,完善整個工程設計,確保其抗震能力等方面的增強,真正解決框架填充墻結構設計的問題。
[1]張守愷,周巖.對框架填充墻結構抗震設計的思考[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4,(8):55-56
[2]劉喜平.填充墻對框架結構抗震性能的影響[J].吉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13, 30(3):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