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氣爐吹風自由排隊
侯子嶺段國光
(安徽晉煤中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臨泉236400 )
1情況介紹
安徽晉煤中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合成氨系統有22臺固定層造氣爐,2#合成氨系統有11臺固定層造氣爐,每天需消耗幾百噸原料塊煤。為了節能降耗,根據其運行情況,對儀表檢測控制系統和DCS軟件進行了升級,更新了風機控制程序。該工程于2014年8月完成,目前,造氣爐各控制方式達到最佳匹配狀態,各項指標正常。
2立項背景
1#合成氨系統由于造氣爐投入生產的時間關系,分2個控制站,1#~8#爐分布在6#控制站,在1#控制室;9#~22#爐分布在30#控制站,在2#控制室。由于30#站控制的爐子較多、負荷較重,如若30#控制站系統硬件出現故障,對整個合成氨系統的影響比較大。
1#合成氨系統的8臺風機供22臺固定層造氣爐的用風量,分為3組,1#和2#風機供1#~8#爐,信號接在6#控制站內;3#,4#和7#風機供 9#~15#爐,5#,6#和8#風機供16#~22#爐,信號均接在30#控制站內。由于各臺造氣爐與各臺風機不能自由排隊,造成開風機臺數不會因為各臺爐子的檢修或停爐而減少,這樣勢必造成消耗增高,成本降不下來。
2#合成氨系統3臺風機供11臺固定層造氣爐的用風量。1#風機供8#,9#和10#爐,如果1#風機故障,需要其他風機供風,操作人員必須進行手動操作,增加了操作人員工作量。
造氣爐氣化層的溫度隨著氣化反應的進行而下降,隨著爐內氣化層溫度的降低,反應速率也相應降低,蒸汽的用量也應隨之降低。如果蒸汽流量仍然不變,多余的蒸汽會穿過氣化層帶走很多的熱量,不但消耗了本來可以節約的蒸汽,同時也會導致氣化層溫度下降,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隨著造氣崗位蒸汽遞減系統的投入運行,使造氣爐蒸汽的消耗有了顯著降低,但運行效果仍不理想。
3改進方案
3.1改進DCS系統的配置
為了保證1#合成氨系統安全穩定運行,改進了DCS系統的配置。根據控制器工作負荷情況,將控制站分成3個,1#~8#爐分布在6#控制站,在1#控制室;9#~15#爐分布在8#控制站,16#~22#爐分布在30#控制站,在2#控制室,各控制站負荷均衡合理。并將3站聯網,2個控制室的操作人員均可對22臺造氣爐工況數據進行監控。
3.2風機自由排隊
為了實現各風機自由排隊、節約電能,特計算了造氣爐的用風量,將風機控制方式更改為:1#,2#和3#風機信號參與6#控制站各造氣爐聯鎖及排隊;3#,4#和5#風機信號參與8#控制站各造氣爐聯鎖及排隊;4#,5#,6#和8#風機信號參與30#控制站各造氣爐聯鎖及排隊。由此也可以看出,1#系統每次至少可以少開2臺風機。
3.2改造風機信號
按DCS安全控制要求,參與聯鎖的測點必須要求硬連接,雖然3個控制站已聯網,由于來自電氣交流接觸器的風機信號只有1路,1路信號只能接入1個控制站。如3#風機信號原接在8#控制站,它既然參與了6#控制站各爐風機排隊及聯鎖,就不能參與8#控制站各爐風機排隊及聯鎖,而來自電氣的風機信號只能接入1個控制站(6#控制站),導致8#控制站無風機信號點,風機安全聯鎖增加就失去了實際的意義。為此,在程序更改后又對風機信號進行改造。
根據上述情況,把來自電氣風機信號通過并聯方式從一個站卡件端子后引出2根線接入另一個站,但由于浙大中控卡端子閉合回路中輸出有6 V電壓,致使控制站卡件故障報警。后決定把來自電氣設備交流接觸器風機信號用繼電器進行隔離,把繼電器的觸點接入控制站中。
3#風機繼電器應用原理見圖1。

圖1 3#風機繼電器應用原理
繼電器一般各有2對常開和常閉點,為了保證風機信號更安全可靠,繼電器采取雙路供電。來自電氣3#風機閉點信號串接入繼電器的電源火線L中,閉點1接入6#控制站中,閉點3接入8#控制站中。當風機運行時,繼電器失電,原常閉點斷開,保證風機運行時信號和來自電氣風機運行信號一致。不論2#合成氨系統哪臺風機出現故障,每臺風機都能與造氣爐實現自由排隊。
3.4存在問題
由于現場環境差和機械等影響,蒸汽遞減系統初期投運效果并不理想,出現電磁閥卡、行程傳感器固定不牢易損壞等情況。故為行程傳感器加設了連桿機構,并在傳感器的下面增設了活動關節,用于閥門與傳感器探桿之間的連接,避免了閥門動作的力直接作用在傳感器上而造成破壞。為了防止傳感器內部電路進水、腐蝕,在儀表接線口安裝密封接頭,在外部采用塑料薄膜防護,并定期進行清灰維護。此次改造,不僅節省了人力和物力,而且降低了消耗,實現了安全聯鎖,確保了人身和設備安全。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復雜控制技術在軟件加硬件共同應用的基礎上一定能實現。該先進技術具有性能高、投資少、安全可靠的優點,可以在其他各個生產裝置上推廣應用,應用前景廣闊。
4改造效果
改進后,33臺造氣爐每天可以少開2臺風機,每臺耗電量440 kW,則每年可節約電能7 392 000 kW·h;控制系統未出現過一次故障,為生產裝置的穩定運行提供了保障。
另外,減少了不可再生的原料煤消耗,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增強了運行的安全性,為人身和設備安全提供了強有力保證。
科技簡訊
收稿日期(2015- 03-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