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才實 河北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建筑節(jié)能與科技處處長
歷史瞬間與人生長河
——寫在《河北城市研究》百期之際
文/程才實 河北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建筑節(jié)能與科技處處長
前段時間,河北省城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路春艷打來電話,說是《河北城市研究》即將迎來百期佳日。她還說:知道你在這個雜志上發(fā)表了多少篇文章么?
河北省城科會會刊《河北城市研究》已經(jīng)辦了28年,我自然一時回答不出來。她告訴我:在這些雜志上,有你的43篇文章。你該是發(fā)稿最多的一個作者吧?
聽她這么一講,我也有些發(fā)愣了。換句話說,這個數(shù)字意味著,這些年我發(fā)表的稿件,占了《河北城市研究》總期數(shù)的40%以上(僅極個別稿件刊發(fā)在同一期上)。
自1989-2016這25年,雖是歷史的一個瞬間,卻是人生的一段長河。現(xiàn)在,當《河北城市研究》百期到來之際,我冷靜地坐了下來,對這些“作品”進行了一番梳理,并粗略地談一下自己的感想。
一
25年來,在這歷史瞬間與人生長河中,我在《河北城市研究》所刊稿件從內(nèi)容上看,涉及唐山地震重建的文章舉例如下:
其中,1992年第4期:《重點解決主要矛盾,妥善解決次要矛盾——唐山震后重建的哲學思考》。這是《唐山震后重建的哲學思考》一書的內(nèi)容之一,闡述了唐山地震重建中住宅建設與其他建設的關系問題。
其中,1999年第2期:《唐山大地震中唐山市為什么損失慘重》。認為除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震級高、烈度大等客觀原因外,重點從城市建設本身不利因素的角度,分析了在那場劫難中最為慘痛的教訓所在。
其中,2005年第2期:《浸透在記憶的土壤》。記述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發(fā)生之后,在“逢五”“逢十”那些中國傳統(tǒng)的日子里,唐山那個地方所增加的活動內(nèi)容——與唐山大地震或是重建相關的內(nèi)容。
其中,2005年第4期:《唐山是怎樣獲得中國第一個聯(lián)合國人居獎的》。唐山向聯(lián)合國申報“人居榮譽獎”時,我負責了申報材料《唐山市人民政府成功地解決震后災民住房問題》,以及資料片《讓人民安居樂業(yè)》腳本的起草工作。
其中,2006年第1期:《那一張照片讓我感動》。記述時任中共中央主席(后為總書記)胡耀邦在唐山視察工作時,與“邯二”負責人、職工代表按“大小個”合影,這樣他自己就坐在了一個靠邊的位置上。
其中,2006年第2期:《寫給“三火”》。記述青年作家李焱撰寫《新唐山,三十而立》之事。此書的出版,成為唐山大地震30周年的紀念性著作。受作者的盛情邀請,我還做了這部長篇紀實文學的特邀編輯。
其中,2006年第3期:《2006年7月28日這一天》。記述了唐山大地震30周年紀念日的一些感想。唐山大地震與震后重建,是一個永遠抹不掉的故鄉(xiāng)情結。所有這一切,無疑也豐富了我的人生閱歷。
正是作為唐山大地震的親歷者、唐山地震重建的參與者、唐山地震重建史的研究者,我格外地把上述幾篇文章做了簡短的注釋。這些注釋不必查閱任何資料,該是附身可拾、垂手可得之物。
二
25年來,在這歷史瞬間與人生長河中,我在《河北城市研究》所刊稿件從內(nèi)容看,還涉及其它諸多方面。舉例如下:
其中,涉及綜合性工作的文章有:1997年第3期《偉大的歷程,輝煌的成就——河北省城鄉(xiāng)建設掠影》;1999年第1期《改革開放東風驟起,燕趙城鄉(xiāng)面貌一新》;2007年第4期《以十七大精神為指針謀劃建設工作》。
其中,涉及城鎮(zhèn)住宅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經(jīng)營城市、建設管理體制的文章有:1998年第4期《建立健全四個體系,加快城鎮(zhèn)住宅建設》;1998年第3期《河北省城市基礎設施現(xiàn)狀、存在問題及發(fā)展對策》;2001年第4期《對經(jīng)營城市若干問題的思考》;1992年第1期《優(yōu)化建設管理體制之我見》。
其中,涉及村鎮(zhèn)建設和其它方面的文章有:2005年第3期《人類文明的絢麗花朵——河北省創(chuàng)建文明生態(tài)村感言》;2008年第4期《玻璃臺的秋天》;2006年第4期《化腐朽為神奇》;2008年第3期《在布朗菲斯傾聽》;2009年第3期《小器作坊見聞》。
其中,涉及建筑節(jié)能的篇章有:2011年第3期《五個抓手力推建筑節(jié)能偉大事業(yè)——對河北省建筑節(jié)能工作的幾點思考》;2013年第3期《推進建筑保溫與結構一體化是綠色建筑發(fā)展的重要引擎》;2015年第4期《河北省建筑節(jié)能工作案例——以三個設區(qū)市提高建筑能效、推動既改工作和綠色建筑發(fā)展為例》。
其中,涉及綠色建筑的文章有:2010年第4期《在建設家園中改進人民的福祉——“十二五”發(fā)展綠色建筑的“555”建議》;2012年第2期《為推動綠色建筑發(fā)展獻計獻策》;2013年第2期《“五位一體”推進縣城綠色建筑發(fā)展的思考》;2014年第1期《在水一方,講述綠色建筑的故事》;2015年第1期《綠色建筑是人民向往的建筑》。
除了上述幾篇之外,此外的2篇則需單列來,因為它們都是花費了一定工夫的綠色建筑綜合性文章:2013年第4期《綠色建筑發(fā)展的多維度透視——寫在河北省獲得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千萬平方米之際》;2015年第2期《在積極推進中提高綠色建筑的品質(zhì)——2014:河北省綠色建筑發(fā)展新成果與新特征》。
其中,涉及被動式低能耗建筑的文章有:2013年第1期《建筑節(jié)能理念與技術質(zhì)的飛躍——被動式低能耗示范建筑在河北的初步實踐》;2014年第2期《試論“在水一方”中德合作被動式低能耗建筑示范的革命意義》;2015年第3期《河北:又矗立起新的被動式低能耗建筑——記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河北新華幕墻有限公司辦公樓”示范項目》;2016年第4期《在扎實推進中尋求新的突破——河北省以新的思維方式抓超低能耗建筑建設》。
其中,涉及建筑作品的文章有:2008年第2期《仰視巴黎的城標》;2008年第3期《一個孩童的美麗姿勢》;2008年第3期《一座有靈魂的建筑》。
其中,涉及人物的文章有:2008年第1期《先生之風——我與王子平先生交往中的幾件事》;2016年第2期《微笑與舒適——世界被動房之父沃爾夫?qū)?費斯特素描》。
三
25年來,在這歷史的瞬間與人生的長河中,我在《河北城市研究》所刊稿件,其實也只是一種學習筆記與工作筆記。長期以來,我常把所謂的寫作賦予一種東西。而最為主要和最為重要的,則是作為一種積累資料的方式。我曾多次與人交流過這一“心得體會”。
為了做好某一項工作,人們應該注重資料的積累,這是毫無疑義的。資料積累的方式固然很多,而要把眾多碎片般的資料系統(tǒng)化、有機化,最好是按照一定的內(nèi)容、結構、層次等形成文章。因為這樣一來,這些工作資料才“活”了起來,它才真正成為你自己的東西了。
多年以來,在我完成的若干“資料的積累”活動——所發(fā)表的各種內(nèi)容的文章中間,基本上是按照這樣一種意圖(或曰一種思維方式)來進行的。對于每一種資料的梳理過程,都讓我領悟到了此種做法的魅力。有了這種系統(tǒng)的、別樣的積累,完成“分內(nèi)”的工作便不顯匆忙,急切的加班便顯得鎮(zhèn)定自若。
有時我想,這可能是一種比較笨拙的做法,而聰明的人則可能另有他徑。那么,“他徑”是什么呢?我曾經(jīng)做過若干次的猜測,終歸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在日常各項工作中,我還是繼續(xù)梳理的工作,也就是繼續(xù)著資料積累的工作。

應該感謝《河北城市研究》雜志提供的平臺,她讓我的一次次梳理更有成就感,也更加具有較大、較為廣泛的意義。說得莊重一點,這25年以來,《河北城市研究》促進了我的本職工作,她是一直給予我鼓勵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生平臺之一。
即使在今天,我也依然堅信:任何一項工作,包括一般人認為的所謂“簡單”的工作,都能激發(fā)有心人研究與探索的興趣;而任何一種學習,都能提高人們做好本職工作的水平。
即使在今天,我也依然堅信:任何一種系統(tǒng)化的記載,任何一種有機化的整理,都是一種進步的基礎,都是一種向上的力量,都是一種美好的記憶,都能夠充實我們的生活,促進我們所熱愛的那樣一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