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在執行學習計劃時,有時難免會遇到音樂等噪音的干擾,這時候我會盡量換位置或者跟周圍的人友好溝通,讓他們安靜一些。但很多時候我無法改變環境,厭惡這些噪音,怕被它們降低學習效率,卻又無可奈何,只能用意志力抵抗噪音的干擾,不斷地提醒自己:“我要專心學習!不要理那些聲音!我要戰勝這些噪音!”但是這些斗爭都是徒勞的,噪音根本無法從我的腦海中排除,而且這些斗爭讓我感覺非常煩躁,更難專心學習。
我后來看了一些科普文章,里面提及了“人類經常會看到或聽到海量的信息,其中很多信息是無用的,為了提高效率,大腦會自動忽略無用的信息。例如人在一個嘈雜的環境待了一會兒后,便會逐漸忽略無用的背景音。”我看到這里的時候,覺得很奇怪,既然大腦會自動忽略無用的信息,為什么我無法克服噪音的干擾呢?我想了好一會兒,才明白原來我在用意志力排斥噪音干擾的時候,其實就是在不斷地提醒自己“這里有噪音,很討厭,我要擊敗它”。本來順其自然就能忽略的東西,卻被自己反復地強調,而且這種排斥噪音的斗爭會讓人煩躁,越煩躁我就越想排斥噪音,如此惡性循環,自然難以專心學習,真是自尋煩惱!
后來在應對噪音時,我調整了心態,嘗試去接受它,甚至采用了歡迎的策略,我會告訴自己:“Come on baby,跪求你再大聲一點,還不夠!”一邊在心中大喊,一邊情不自禁地做出興奮的表情和手勢。這些奇葩的念頭能把我逗樂,讓我處于一種樂觀的狀態,我也就不那么反感噪音,很快就能忽略它,專心學習。這種方法我屢試不爽,覺得蠻不錯,推薦大家也試試。
噪音本身能給我們造成的干擾是有限的,我們的大腦天生自帶忽視噪音的功能。不必強烈地反感它,稍微有些耐心,我們的大腦慢慢就能忽視它。有些人被嚴重地干擾,只是由于錯誤的應對方式。這就有些像是游泳,人體的密度與水的密度非常接近,只要深吸一口氣,全身放松,哪怕完全不動也能浮起來。既然浮起來并不是難事,為什么還會有人被淹死呢?這也是因為錯誤的應對方式。不會游泳的人一落到水里,會非常排斥水,特別的緊張和恐懼,拼盡全力胡亂地與水搏斗。越是這樣,全身肌肉就會收縮得越緊,胸腔和腹腔中的空氣就會越少,密度就會越大,越會往下沉。而越是往下沉,心里就會越排斥水。如此惡性循環,自然就會不斷地下沉。使人下沉的并不是水,而是排斥水的心理。
因為擔心會被淹死,所以這種排斥水的念頭遠比排斥噪音的念頭強大,沒那么容易克服,需要多次練習。而接受噪音可比接受水容易很多,我很快就學會了。
颶風過崗,伏草惟存。我見過能把房子吹垮的臺風,卻從未見過能把草吹死的臺風。草都是順風倒,根本不受力,風再大也沒用。當我們無法改變環境時,當我們不得不面對噪音的持續干擾時,我們沒必要用意志力去對抗它,去排斥它,而應該做出一副接受它,歡迎它的姿態,告訴自己:“就這點音量嗎?滿足不了我呀親。”“我愛死這些聲音了,聲音越大我學得越爽。”“come on baby,跪求你再大聲一點,還不夠!”……我們未必要做到真心歡迎噪音,但是這種樂觀的姿態能減弱我們對它的排斥,就可以減輕它對我們的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