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耀華、王東濤 河南大學土木建筑學院 河南開封 475000
中國古典園林對現代住區環境的影響
文/袁耀華、王東濤河南大學土木建筑學院河南開封475000
城市中住區環境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大家議論的焦點問題,中原地區的城市同樣也存在著這些問題。城市的主體是人,住區的環境與人的關系可謂“似水如魚”,所以住區環境的宜居與否,會直接影響到城市的發展和興衰。中國古典園林一直以來都是宜居環境的代表,所以文章從古典園林對宜居環境的作用出發,探討古典園林對住區環境的影響。
住區環境;中國古典園林;親近自然
中國園林歷經時代的變遷,以及社會主流思想的更替,其風格上早已形成了自己獨具一格的特點,它所影響的范圍不僅僅是亞太圈,甚至波及到了整個世界;其形成一個完整的“園林文化體系”。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國古典園林則是中國建筑美學的精髓之所在。中國古典園林作為傳統建筑的精華部分,有其存在深刻的歷史意義。我們應該讓它繼續閃耀在現代的住區環境中,指導現階段住區環境的宜居建設。
1.1在現代住區環境中融入中國古典園林思想的必要性
時至今日,社會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物質生活變的豐富多彩,那么精神生活也應該與之同步。人們對住宅的要求也發生著改變。住宅的功能已經被討論了三百年;當然,其中也不乏一些大師的經典作品。所以居住的功能似乎已經被住宅體現的淋漓盡致了。那么如何才能使其有進一步的發展呢?關于住宅也許我們應該考慮的更多一點。
生活在一種水木清華的環境中,一直都是人們理想生活的追求。水木清華的環境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生理感受上的優雅,舒適;同時還有精神上的空靈,催人遐想,令人神往。這也許就是人們為什么總把山清水秀與人杰地靈聯系在一起的原因吧。
1.2從理論上談中國古典園林思想在現代住區環境中的可行性
中國古典園林是以:“雖由人作,宛自天開。”【1】為設計準則的。自然風景多以山水為地貌的基礎,加以植被的裝點。這些也同樣是構成園林的基本要素,這是本于自然。但中國古典園林絕非一般的利用,或簡單的模仿自然的原始狀態,而是加入了設計者主觀意識。對其進行了合理的改造,加工,重構,組合;從而表現為一個高度精煉的自然,一個典型化的自然。這便又高于自然了。
這種高度概括和精煉,恰恰解決了城市人多地少的矛盾。“一拳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2】。這些都讓居住在城市的人們想和自然更加親近變成了一種可能。有機的把建筑美和自然美結合起來。中國古典園林歷來追求建筑與山水,花木的這些造園要素之間的有機組織,彼此諧調,相互補充。在園林的總體上使得建筑美和園林美融合起來。達到一種人工與自然高度諧調的境界。
當今社會,許多人面臨著巨大的生活壓力。高速率的生活節奏和“混凝土森林”的環境,使得人們更加的焦躁不安。以至于發出“在現在的城市越來越沒有人情味了。”的呼喊。城市什么時候變得如此的冰冷?如果處理好了建筑和自然的關系,問題應該會的得到一定的緩解。
2.1水在住區環境中的應用
水是自然地形、地貌的基本類型,也是人類親近自然的主要對象,所以水常常在我國古典園林中有著獨具一格的表現形式,也是我國古典園林理景的主要部分。從理水藝術手法來說,一般園林常常會受到空間等各方面的限制,且各自之間相互獨立,那么私家園林的理水就只好尋求“一勺代水”——“一勺則江湖萬里”。一條細流好似江河綿延無盡,一池秋水猶若汪洋廣闊無垠。中國的古典園林和水之間的關系,可以說是相映生輝,園林因水而秀麗,水因園林而靈動。在眾多的園林之中,水的布局與形態從來不是循規蹈矩;他們大多風格迥異,常常隨形就勢。當然,對于理水還是有“法”可依的,在園林中水面有聚有分,聚則水面遼闊,要有水鄉彌漫之感,分則縈回環抱,要似斷似續,顯示水的來龍去脈。在多數園林之中都以水為中心,來構成園林中的景觀軸線;沿著這條軸線,合理的將瀑布、溪澗、水谷、花木、山石、亭臺樓閣等散布其中,整個園林被水串了起來,恰到好處的表達著造園者的心境。
以開封市迪臣世紀豪苑,南北十八院,九鼎頌園等為例,現代住區環境規劃設計中,設計師也將水這一元素應用的淋漓盡致。在現代住區環境中(古典園林中往往是將建筑藏于環境之內,削弱建筑的體量感與存在感,而現代建筑由于體量的龐大強迫人的視覺神經,成為了視覺中心),通常是用水穿插在帶裝,或點狀的建筑組團當中;在河道兩岸駁以卵石疊岸或石磯,再用一些適宜的植物點綴在卵石之間,并以橋作為隔景,障景。運用一些臨水平臺作為景觀的節點。
雖達不到古典園林中人在詩中游的意境,但細細體味卻也有“凡結林園,無分村郭,地偏為勝,開林擇剪蓬蒿;景到隨機,在澗共修蘭芷。徑緣三益,業擬千秋,圍墻隱約于蘿間,架屋蜿蜒于木末。”【3】之意的體現吧。
現代住區環境規劃中嘗試著用水的穿插,組合,來組織整個住區中的景觀環境的排列組合,想借此來增加空間環境中的趣味性。但住區中水的應用都有些過去死板,很難再達到我國古典園林中的意境。這主要是由于開發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結果,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平衡他們的關系。盡可能的去結合地形以及周圍的環境,以最小的投入來爭取最好的效果。這便是我們設計師的責任。
2.2山在住區環境中的應用
山、水雖各有特色,但山也屬于自然地形,地貌的一種基本類型。古語有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所以人們對山的喜愛并不比水少,中國古典園林就好似一個微縮的自然,那么在古典園林的理景元素中自然不會少了山,但由于山的體量過大,在園林之中人們常會“一拳代山”。雖是“一拳代山”但卻也要有“一拳則太華千尋”的意境。據《園冶》中記載對掇山藝術講求的是“有真為假,作假成真”。【4】“作假成真”絕非易事,山貴有脈。所以在對假山各個單體布局上就要更加注意“山”的“脈”。還要巧構以水,這樣才能山環水抱,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的自然山水意境。所以,古典園林中以山石為園林主題的例子也是屢見不鮮,如滄浪亭。當然也有以山為主并輔以水為園林中心的,如獅子林,環秀山莊。這些反映了人們對自然的喜愛,也表現出人們在選擇宜居環境的時候,往往更傾向于親近自然。
在現代住區環境當中,通過疊石成功營造出山林之意的案例不是很多見,也有依山而建的建筑組群,但成功的案例也是屈指可數。這主要是受到現代建筑體量以及社會客觀因素的影響。自然的山離我們是越來越遠了,那么以建筑為山呢?建筑的體量越做越大,我們能否以此為山呢?城市和自然在傳統意義上往往是對立的,是一者取代另一者的關系。那么是否有一個兩者的折中點呢?低密度固然好,但社會客觀條件要求我們高密度的復雜環境。我們總是哪里環境好就在哪開發,但往往開發一處原始的自然環境就破壞一處,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們是否可以在城市中尋山覓水呢?
現在建筑的結構和表皮種類繁多,我們可以借山之形,而在其內部包含各種現代化的功能。讓人們在享受現代化城市的功能的同時,又能找到人在城市感情存在面對自然心理上的依賴感。建筑做成山的樣子似乎有些“形式主義”,但當我們說城市是混凝土叢林的時候,說城市千篇一律的時候,說建筑沒有想象力的時候我們抱怨的其實不是別的,就是建筑的形式。把建筑作為城市中最大的景觀去考慮,平衡以建筑的各種功能,使建筑既要正常,健康的運轉,還應賦予它人的感情和靈魂。
2.3從現代住區中發現的問題
通過觀察發現,現代住區環境規劃人的感受,整體的環境系統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這就迫使開發商不斷的提高住區環境的質量。但其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我認為其中有一點成了通病,考察的小區當中,每個小區的部分景觀節點,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荒廢。該怎樣去解決這個問題呢?這就要求設計師應該充分去了解自己所服務的對象,明白自己是在為誰服務,因為只有這樣,做出來的設計才能與使用者產生共鳴,才能做出好的設計。否則你即使設計的“天花亂墜”,但沒人能看懂,我想也不能稱為是好的設計吧。
當今我們一切都轉換為了科學,感情甚至也被清晰的轉換成為了科學,建筑是科學,景觀是科學,城市規劃是科學……這不可否認是人類的進步,感性的東西往往被人們所忽略,冷落。這是否是一種畸形呢?在古代感性是建筑和城市的主導。究竟什么才是中國古典園林的美學精髓呢?其實就是人的感受,中國古典園林并沒有某種模式,它是由詩人,畫家那份情懷,那種感情而來,它是以人的感受為根本出發點,人始終是審美的主體,這便也是中國古典園林魅力之所在吧。所以我認為我們應該以前人的實踐為承托,總結優劣,才能做出好的設計。那么中國古典園林思想在現代城市的住區規劃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城市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它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等。當然,它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為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提供場所,而居住區是這一職能的主要載體,所以宜居的住區環境,能提高城市中居民的生活質量。中國古典園林為現代住區環境提供良好的范本,人與自然的和諧便是衡量宜居環境的標尺之一。良好的人居環境是中原發展繁榮的一個目標;同時,良好的居住環境也會為城市的發展繁榮提供更良好的空間。
[1]計成[明].胡天壽 譯《園冶圖說》[M]重慶出版社.
[2]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3]計成[明].《園冶》卷3《借景》[M].陳植.園冶注釋.中國建筑出版社,1998.
[4]計成[明].《園冶》卷3《掇山》[M].陳植.園冶注釋.中國建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