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明偉 包頭市城市規劃展覽館 內蒙古包頭 014060
基于綠色基礎設施理論的城市開敞空間規劃
——以包頭市為例
文/孫明偉 包頭市城市規劃展覽館 內蒙古包頭 014060
基于綠色基礎設施理論的城市開敞空間規劃以“人—城市—生態和諧發展”的美麗城市為理念,通過借鑒綠色基礎設施的相關理論經驗,首先梳理市域層面的生態要素,構建完善的市域綠色空間網絡;其次構筑“三區兩線”的空間管制模式,作為綠色開敞空間的基底;最后提取重要水域、風景區及基本農田等非建設用地、城市主要道路和城市綠地作為綠色開敞空間的構成要素,重構包頭市綠色開敞空間結構。
綠色基礎設施;綠色開敞空間;包頭市
綠色基礎設施是指一個相互聯系的綠色空間網絡,由各種開敞空間和自然區域組成,包括綠道、濕地、雨水花園、森林、鄉土植被等,這些要素組成一個相互聯系、有機統一的網絡系統。
“綠色基礎設施”是相對于公路、下水道、公用設施線路“灰色基礎設施”,或者學校、醫院甚至監獄等“社會基礎設施”而提及的一種概念。綠色基礎設施包含各種天然和后期得到恢復的生態系統和景觀要素,它們構成一個既有“網絡中心”又有“連接廊道”的網絡系統。
綠色空間從屬于開敞空間,是以植被覆蓋為主的城市地域空間;提供多種自然生態、社會及經濟方面的服務功能。
3.1 現狀概況及問題
包頭市地處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的地區,山區丘嶺占土地總面積的90%左右,干旱是主要的氣象災害,植被一旦遭到破壞,短時間內無法恢復。
3.2 規劃目標
恢復大青山的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將其作為全市生態環境重要的北側山體屏障,并以黃河構成南側水域屏障,打造“北山南水”的中心城區布局,對維持區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尤其是對包頭城區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
市域建設形成以北部達茂旗牧區發展草原休閑牧業、森林公園;結合主要的水域對上游進行水土保護林、水源涵養林建設,中下游進行退耕還草、河道整治、生態修復;同時對市域做好防護林、水土保持建設。
3.3 規劃布局
依托包頭市不同區域的自然條件和生態現狀,將包頭市域范圍內用地按照“一核、三區、三網、五帶、多點”進行總體布局。
一核——大青山生態核心:以固陽縣的3個鎮、2個林場;九原區的2個鎮、1個蘇木、1個林場;昆區的1個林場,青山區的1個鎮,東河區的1個鎮;土右旗的1個鎮、1個林場、1個生態管委會;石拐區全部形成一個生態核心。
三區——北部荒漠化草原風沙治理區,為達茂旗北部牧區5個鎮、蘇木;中部低山丘陵生態治理區,為包頭市主要河流的發源地,包括達茂旗農區的2個農區鎮、1個牧區鎮,固陽縣的3個鎮、1個林場;南部城鄉生態環境建設區,含稀土開發區、青山區、昆都侖區、東河區全部,土右旗的7個鄉鎮、1個林場,九原區南部組成。
三網——農田防護林網、道路交通綠化網、河流水系綠化網。河流水系綠化網,由艾不蓋河、昆都侖河、美岱召、二道沙河、西河槽、東河、四道沙河、美岱溝、水澗溝等河流沿線綠化形成網絡;道路綠化網,以各級主要交通要道及鄉村道路等形成網絡,主要有京藏高速包頭段、G110、G210、S211等路段沿線的道路綠化;農田防護林網,包括達茂旗百靈廟鎮中部高平原農田區,固陽縣中部昆河沖擊平原農田區,南部環包頭中心城區黃河灌溉農田區。
五帶——黃河生態修復帶、北部邊疆國防林帶、哈德門溝生態修復帶、艾不蓋河生態修復帶、大青山南坡綠化修復帶。
多點——廠礦園區綠化、礦山修復、村莊綠化、森林旅游、濕地旅游、草原旅游、建成區生態優化點。礦區治理點指白云鄂博礦區、昆河分散礦場、大青山南坡分散礦場、石拐礦區;草原游憩點指達茂旗牧區,重點區域為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區;建成區生態優化點指賽汗塔拉公園、京包鐵路周邊防護綠帶.
3.4 規劃區生態控制規劃
根據規劃區自然基質發展條件,規劃形成“一心,兩環,四軸,
包圍式生態底限區及南北城市綠楔”的生態格局。
一心:賽汗塔拉公園及北側奧林匹克體育公園;
兩環:以京包鐵路,環城鐵路形成的內環隔離帶,以哈德門溝、南繞城公路、五當溝、京藏(京新)高速形成的外環隔離帶;
四軸:以昆都侖河、四道沙河、二道沙河、東河形成的城市滲透帶;
生態底限區:南側黃河及沿河濕地形成的生態緩沖區、北側大青山沿線形成的生態緩沖區、東側農田形成的包圍圈;
城市綠楔:以南側麻池農田、稀土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農田及北側大青山生態緩沖區形成的綠楔。
3.5 控制措施
基本生態控制線應當依據城市總體規劃劃定,生態底線區內的原農村居民點除歷史文化名村或者其他確需保留的特殊村莊外,應當逐步在生態底線區外進行異地統建,原用地恢復生態功能。
目前我國的綠色基礎設施研究和實踐,更為關注大尺度的理論研究,缺少中小尺度的實踐性研究成果;政府管理部門的參與度不高,缺少政策制定、管理介入和服務效能的評價內容。綠色基礎設施作為公共設施,其開發建設理應由政府主導實施。而在中國目前較普遍的情況是當面臨選擇時,政府往往選擇犧牲綠地來開發成其他用地,以取得更多的經濟利益;綠色基礎設施從規劃層面上來說功能較單一。中國綠色基礎設施規劃主要由城市規劃部門編制,沒有廣大市民參與,對于綠色基礎設施一些比較細化的方面往往考慮不周全,經常是到實踐中才發現問題;規劃后的實施環節不相配。由于行政區劃的原因,很難在更合理有效的區域范圍內實施。例如區域性的重要生物通廊可能由于各個城市的地方保護政策,不得不被中斷。
綠色基礎設施可為立足促進生態、社會和經濟多樣性的城市綠地系統的未來發展提出一個框架。在此框架下,幫助保護和恢復具有自然功能的城鎮空間的生態系統,其中包括城市綠地網絡結構體系的構建,區域尺度下的城市綠地空間格局的優化,生境的恢復和物種多樣性,增加居民的日常游憩機會,改善健康狀況等。綠色基礎設施理論也與其他概念有著交叉(如綠道、生態基礎設施、景觀生態學等),并且不斷出現相關新理論與規劃方法。但這一概念對于自然生態系統全新的認識與尊重,對于我國城鄉一體化土地利用關鍵時期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1]吳人韋,付喜娥.綠色基礎設施概念及其研究進展綜述[J].國際城市規劃,2006(5):67-71.
[2]李博.綠色基礎設施與城市蔓延控制.城市問題[J].2009(1):86-90.
[3]張秋明.綠色基礎設施[J].國土資源情報,2004(7):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