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洋 郵電規劃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 江蘇南京 210000
禪修賓館改造設計方案分析
文/王洋 郵電規劃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 江蘇南京 210000
本文對某禪修賓館的改造設計方案進行分析。
賓館;改造;設計
項目地塊位于江蘇省著名佛教風景區內,建設用地面積約5公頃,地塊內現有建筑功能為中學教學樓及辦公樓。此次設計旨在通過對原有建筑的改造,將其打造為佛教禪修中心,包括佛學院和禪修賓館兩大功能,依托景區以寺為核心,以佛教文化為主題,既讓這一組山腳下的老建筑煥發新活力,也是對景區現有接待功能的重要補充和完善。
通過對項目獨特區位的分析研判,設計力求充分發揮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雙重優勢,以“禪修”為功能核心,營造一處與傳統文化相傳承的場所,為特定人群提供集體禪修課程,并體驗佛教文化,從而凈化內心煩惱、提升生命的內在品質,體悟無常無我,安享生命中清涼、自在的本來面目。禪語有云:廓如名勝應相讓,心寄空澄天地寬,在空間上采用“奧曠兼用”的設計手法去塑造禪意空間,即讓游者于“奧”中忽 “曠”,豁然開朗,從而獲得“柳暗花明”,“迷中得悟”的心理感受。
地塊總體規劃結構為“一軸兩帶、五區九核”
一軸指:南北向的空間序列主軸
兩帶指:兩條輔助功能帶
五區指:五大空間組團片區
九核指:九重核心院落空間
通過南北向的空間序列主軸及兩條輔助功能帶將五大空間組團及九大核心院落有機串聯。
根據使用功能的要求,禪修中心分為知客軒(入口門廳及服務區)、菩提齋、竹山房(標準客房區)、禪修殿(佛學院)、幽篁苑(家庭式客房區)、齋堂(餐廳)及遠期楓林山房(貴賓區)。佛學院設置在場地的北部與景區內寺廟聯系緊密,門廳及核心服務區設置在南端正對主入口,主體標準客房位于中部及西側,相對封閉安靜,將私密性要求較高的高檔客房區布置在場地的東部地勢高敞處。二者通過入口院落及核心服務區組織在一起,即便于管理和使用,又充分保證各自不同的私密性的要求。
禪修賓館主入口位于用地南側的山龍線上,經由主入口庭院,形成單行環線,可直達大堂。下客后向西延伸,連接地下停車場出入口及用地西側佛學院主入口,往北銜接山門廣場及佛學院次入口,往東串聯家庭式客房區,并與遠期貴賓區主入口相連,合理設置地下停車場出入口和臨時停車位,交通流線清晰、便捷。
空間上強調曲折幽深、含藏無盡的“奧如”境界。從南部主入口進入第一重院落(入口庭院),客人通過一方淺池——澄心池——將周圍的湖光山色倒映在水中,池邊睡蓮靜靜的開合,點化出清凈安詳的佛性,雖無僧人說法,卻同樣能澄心濾性,滌除來自世俗凡務的煩擾,達到“眼塵心垢見皆盡,不是秋池是道場”的境界。穿過知客軒進入第二重院落——塔院,圍繞“色空一如塔”設置了茶室和若干休息空間,便于禪修學員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凌波之上,清風徐來,唯茶香與禪意相伴,以期獲得參悟修持的理想效果。第三重院落——竹山房,處于知客軒西側,為標準客房區,并與菩提齋標準客房相連。第四重院落——楓林作為客房區與佛學院之間的過渡庭院,起著起承轉合的作用,通過大臺階拾級而上,成通往組團外部景區山下景觀空間的前導序列,獲得近—中—遠多層次的組景效果,從而給賓客清修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第五重院落——經苑,多層級的景觀連廊、屋頂花園充分借景山,曲水流觴結合佛教主題經幢,以枯山水為輔,以符合佛教“寓物山恒在,恬心任水流”的“即景證心”的關照方式。第六重院落——疊水臺,位于石林西側,為佛學院主入口廣場, “有山皆是園,無水不成景”,造型古樸的矮墻,寧靜安詳的水面,清脆悅耳的流水,使來此處修習的學員身心得以凈化升華。第七重院落——菩提院,此院落位于兩組校舍之間,菩提樹向東對景釋廬,學員們在學習之余可以在此參禪悟道,相互交流,舉行戶外禪修活動。第八重院落——水院,此院分為上、下水院,上水院東側為講經堂,中心設置講經臺,兩側教學樓底層走廊外安裝傳統木質格柵,可全部打開,作為開放式的講經論道的公共場所,強化禪修中心的場所感。二層外掛玻璃磚,內置光柵玻璃,利用光柵玻璃將自然光解析為七彩光線,賦予建筑內部在絢爛與空靈之間步移景異效果,直接體現體現“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佛教觀。通過西側的連廊拾級而下可直達下院的圖書館。這種多單元組團式的圍合方式便于學員間塑造“社團”氛圍,增強群體的認同感,以強化“身入佛門”的禪修效果。
用地東部的齋堂和高端家庭式度假區,通過游廊與知客軒相連,用餐的客人和學員用餐需通過游廊,通過這種特殊的流線安排,象征佛門用餐中的“過堂”禮節,將進餐變成一種重要的修行方式,是佛教思想和禮儀的統一。
穿過游廊就進入了第九重院落—水月圓明,一道虹橋凌波飛跨水上,夜晚一輪明月倒映在澄靜涵虛的水面,營造出“江清澄定體,古月照禪心”的境界。東側布置一組橫陳水面之上的木質休息空間,提名“般若虛舟”, 結合南側水上竹屋——淼廬,是觀景望山的絕佳場所,體現出佛教“隨緣任運”、“縱橫無礙”、“適性為修”的禪性精神。
平面功能上,在新建和加建部分增設了三部客梯、兩部貨梯,將酒店的公共服務單元設置在新建的知客軒內,原有建筑因地制宜改造為標準客房和教室,不破壞建筑原有的結構體系,既滿足了酒店運營的需要,也減少了建設成本。
造型設計不僅要尊重歷史文脈,更需要有所創新,具有時代感,強調自身的形體變化和體量感,自我表達與群體協調相結合。建筑組群布局均衡,每個組團形成標志性形象。外立面采用了新中式的設計手法,玻璃、石材、百葉、金屬構件相結合的形式,通過虛實對比,突出建筑的現代感,使老建筑煥發出新的活力。建筑群位于景區山腳下,建筑第五立面——屋頂的設計尤為重要,本次設計中主體采用了四坡頂屋面的設計手法,既體現了傳統中式建筑大氣的特征,局部屋頂的小變化又避免了完全對稱所帶來過于方正呆板的形象,整體造型頗具新意。
在低碳技術應用上,將綠色建筑技術通過設計整合在建筑組群中,創造出獨特創意的建筑形式,低碳生態技術與建筑空間設計一體化,建成后的建筑將達到綠色二星建筑全覆蓋。
王洋(1988.05-),男,籍貫:江蘇省揚州人,學歷:本科,畢業于南京工業大學;現有職稱:助理建筑師;研究方向:建筑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