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伯齊 浙江天成項目管理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5
地下連續墻支護技術在現代建筑深基坑開挖中的應用探析
文/丁伯齊 浙江天成項目管理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5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與科技水平的快速發展,工程建設迎來了一場技術性革命,高層建筑等大型工程日益增多,隨之產生的便是深基坑開挖與支護。受地下土質與周邊荷載及施工環境的影響,復雜的施工條件對深基坑施工帶來了嚴峻的考驗。基于此,本文結合筆者自身所學與實踐經驗,以及對相關文獻的學習,就地下連續墻支護技術在現代建筑深基坑開挖中的應用進行簡要分析,具有一定的參考性,盼為同仁借鑒學習。
建筑工程;深基坑開挖;地下連續墻;支護技術
地下連續墻又稱排樁,是現代建筑深基坑支護最常用的一種方式。該技術結構主要由圍護墻、支撐等多個部分組成,每一個部分都必須嚴格按照規范要求進行施工,以各構件施工質量來保證整體結構的使用質量。地下連續墻分類較多,具體的選型應根據基坑側壁的安全等級來確定。同時,施工過程中應時刻注意地下水位的高度,如遇基坑底部發生滲(冒)水時,應及時采取措施進行降水,以避免因地下水對基坑造成的威脅。
基坑工程是以土方開挖和維護體系設計施工為主要內容。土方開挖過程的控制與施工組織的合理性是影響維護體系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土方的不合理開挖方式、步驟與速度極有可能導致主體結構樁基移位。因此,對于現代建筑工程而言,深基坑開發與支護已成為其重點控制內容,并總結出以下特點:
1)基坑隨著建筑高層化發展而變大加深;2)支撐系統的施工隨著基坑開挖尺寸(有的長寬達到數百米)的增大而增加難度;3)基坑開挖在軟弱土層中易產生較大位移和沉降,嚴重威脅到地下管線和市政設施等周邊建(構)筑物;4)較長的工期與狹窄的場地,使得降雨與重物堆放對基坑穩定性影響較大;5)挖土、降水、打樁及基礎混凝土施工在相鄰施工場地中相互制約影響因素大,給現場協調工作增加難度;6)支護形式多樣,迄今為止已經發展到數十種。
2.1 導墻施工
導墻的實施主要以擋土、重物支承和基準測量為目的,同時還具泥漿存蓄(防止漏漿)與阻水功能,當地下連續墻距離既有建筑物較近時,導墻還能起到控制地面移位與沉降的作用。一般情況下,導墻設計常以倒“L”為主要形式,而且高于地面不得小于10cm,以此防止槽內泥漿遭到地面水污染。當地質條件較好,導墻開挖可以保證墻壁垂直自立時,可無需安裝模板直接澆筑混凝土,以此可以避免因回填不合格而引起的質量問題;如若地質條件較差墻壁不能垂直自立時,在支模澆筑混凝土完成后,應用粘土將外墻周圍回填密實,以防因地面水滲入導致槽段塌方。
2.2 泥漿制備
地下連續墻的施工,應嚴格檢測泥漿質量,確保其具有良好的化學與物理性能,流動性與相對密度滿足泥皮形成的需求。由于施工過程中泥漿需與砂、石、混凝土及地下水接觸,因此會對其成分中的摻合料與膨潤土造成一定的損耗,同時也會因電解離子與土渣混入導致泥漿質量惡化,此時則需對泥漿進行二次處理,如若污染嚴重,處理難度較大或需投入較多時,則應放棄原漿進行重新配制。
2.3 開槽作業
地下連續墻的開挖,應結合地質情況分段開槽,一般情況下,以6m為標槽段長進行控制,開槽過程中應嚴格控制槽壁垂直度,并控制誤差不得大于3‰。當采用抓斗式開槽時,抓斗應控制使其自主滑落,且要做到穩而慢。開槽任務的實施,其過程中應對設備傾斜儀定時檢查,以此槽壁確保垂直度滿足規范要求,沉渣挖取過程中,對于槽底難以挖取的土渣,應用泥漿進行清除,確保槽底干凈無雜物。
2.4 清底換漿
槽孔底部淤積物是墻體夾泥的主要來源。混凝土開澆時向下沖擊力大,混凝土將導管下的淤積物沖起,一部分懸浮于泥漿中,一部分與混凝土摻混,處于導管附近的淤積物易被混凝土推擠至遠離導管的端部。當淤積層厚度大或粒徑大時,仍有部分留在原地。懸浮于泥漿中淤積物,隨著時間的延長,又沉淀下來落在混凝土面上。故清槽后的泥漿比重應小于1.2,含砂率不大于8%,粘度不大于28s。實踐證明,當泥漿比重為1.08~1.13、含砂量<2%時,與上期槽混凝土接頭處夾泥僅0~3mm;當泥漿比重增加至1.14~1.2,泥漿含砂量<5%時,接縫處夾泥顯著增加至3~7mm。所以性能指標合格的泥漿能有效防止坍方,有很好的攜渣能力,減少槽底淤積物的形成,減少和延遲混凝土面淤積物的形成,減少對混凝土流動的阻力,大大減少夾泥現象。
2.5 鋼筋網片吊裝
鋼筋網片在清槽完后3~4h 內吊裝完畢。鋼筋起吊采用4點起吊,起吊點分別在端頭和0.5L處,要慎重調節主吊索和副吊索的起吊速度,防止由于起吊架和鋼索在起吊時產生的拉應力面使鋼筋籠出現變形。鋼筋網片吊放必須垂直對準槽中心,吊放應緩慢進行,發現受阻及時吊起經處理后重新吊放。下放到設計標高后,應用橫擔將網片擱置在導墻上,控制好標高,然后進行下道工序。
2.6 混凝土澆筑
地下連續墻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應控制混凝土下料連續均勻,上升速度不宜過快,一般為4~5m/h,并且控制兩根導管的混凝土面高差≤500mm,如若高差過大,則會因混凝土覆蓋式流動而將表面的浮泥卷入其中,導致夾層現象發生,從而影響墻體整體性。
對于混凝土澆筑量、上升情況及導管埋深的控制,應經測量計算確定。當混凝土澆筑至結構頂部附近時,此時由于混凝土難以流出,因此需在減緩澆筑速度的同時減小導管埋深(最小不得小于1m),若是仍然無法澆灌,則可利用導管上下抽動(幅度不得大于30cm)的方式使其流動。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應嚴格控制導管發生橫向移動,以防泥漿或沉渣混入混凝土,出現夾層現象,同時還應控制好下料速度,避免混凝土溢出料斗流入導溝。為避免浮漿過厚影響墻頂混凝土質量,一般澆筑過程中墻頂應高出設計標高500mm。
目前,我國對于地下連續墻施工技術的研究已取得了不菲的成績,并在建筑工程實際施工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提高了施工質量,大大降低了安全事故發生的機率。基于以上論述,本文以建筑工程深基坑施工特點入手,分析研究后直接切入地下連續墻施工技術與應用過程的探析,很好的論述了施工要點與注意事項,為以后建筑工程深基坑地下連續墻支護方式的應用做好技術保障。
[1]鄭偉榮.地下連續墻深基坑支護施工技術[J].福建建筑,2012年04期.
[2]浙江省標準.DB33/T1008-2000.建筑基坑工程技術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