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滿天、闞寧、邱慧哲 朝陽市環境科學研究院 遼寧朝陽 122000
朝陽市生態文明建設現狀研究
文/李滿天、闞寧、邱慧哲 朝陽市環境科學研究院 遼寧朝陽 122000
黨的十八大做出了“五位一體”戰略安排,《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的先后出臺,明確了朝陽市作為北方生態屏障的重要作用,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是在新常態下為十三五發展作出的重大決策。
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保護;恢復治理
朝陽地處遼西北,生態脆弱,植被覆蓋率低,區域水資源貧乏,水土流失嚴重,礦業開發造成的生態問題凸顯,整治任務十分艱巨。朝陽的短板在生態建設,出路也在生態建設。近年來,朝陽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五位一體”戰略,堅持“五大發展”理念,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初步成效,但是任務依然十分艱巨,仍需協調各方力量下大力氣進行生態修復。
朝陽市自然條件差,生態環境脆弱。雖然經過幾十年堅持不懈的努力,生態惡化的總趨勢被大大減緩,局部地區的環境有所改善,但是生態失衡的歷史遺留影響依然存在。
(一)森林覆蓋率低,植被防風、蓄水能力亟需加強。
朝陽市地處科爾沁沙地南緣,是京津冀遼的重要生態屏障,是一個獨特的生態系統,但是森林覆蓋率較低,林木、灌木的體量小且生態效益不明顯,成林少灌木多、沙漠化石漠化傾向明顯。全市目前有500萬畝宜林荒山沒有綠化;沙化、荒漠化土地面積分別為79.2萬畝和857.9萬畝,占全市總土地面積的31.9%;有近70%的土地面積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問題解決不力,將會導致更嚴重的后果,如干旱與洪澇災害嚴重、生物多樣性減少、植被穩定性下降、生態屏障作用衰退等。如不盡快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會直接導致農民收入水平降低,影響朝陽市脫貧奔小康的進程。
(二)降水量少,水資源極度匱乏。
朝陽市屬于半干旱地區,水資源極度匱乏,生態條件不好,有效降水少,攔蓄能力低。全市地表水利用率僅為8%,地下水局部出現超采現象。全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446.3立方米,僅為全省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的54%,全國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的19%,遠低于聯合國劃定的嚴重貧水線。造成干旱少雨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植被破壞嚴重,河流攔蓄能力差,以及由于荒漠化造成的水涵養能力差等,這些歸根結底是由于生態環境先天不足及后天影響造成的。朝陽市境內大小凌河、青龍河和老哈河四大河流受連續三年干旱影響,出現不同程度的局部斷流。全市地下水位較2015年初平均下降幅度在0.2-0.5米,與2013年同期相比平均下降幅度為0.5-2.2米。
解決生態用水和生活用水是朝陽面臨的兩個重大問題,這件事事關朝陽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提高。朝陽市2005-2014年10年間,全市用水總量從3.61億立方米,增加到5.33億立方米,年均增長4.42%。伴隨著朝陽市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用水量處于一個剛性增長期,加之朝陽市境內缺少調蓄工程,水資源供需矛盾將更為突出。到2020年和2030年,全市將面臨缺水1.24億立方米和2.57億立方米,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制約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礦山修復治理任務艱巨。
朝陽市長期以來以礦山開采為支柱產業,形成了一業獨大,大而不強的局面。目前全市有生產礦山431家,面積40557畝,閉坑礦山643處,面積35128畝,因礦山開采造成的生態破壞已比較嚴重。近期,按照綠色發展的理念要求,市委市政府強力推進礦產礦業治理整頓,使金屬礦和非金屬礦采礦點數量由近千家下降到不足百家。但長期礦業開發引發的環境問題正在逐步顯現。山體遭到破壞,廢石堆置嚴重破壞地表自然景觀,造成地下水位嚴重下降,治理恢復難度極大。
(一)實施易林荒漠化生態治理工程
在朝陽市轄區內的7個縣(市、區)實施易林荒漠化治理工程,打造北方生態屏障。通過特灌林人工促進、殘次林改造、困難立地造林及百萬畝封禁保護工程的實施,實現人工混林到混交林、防風固沙到水土保持的轉變,切實將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0%以上,有效遏制荒漠化趨勢,提升全市荒山造林綠化質量和防沙治沙效果,生態環境和氣候條件得到大幅改善,朝陽市生態建設更加多元化、立體化。全面實施青山綠化工程,把朝陽打造成京津遼丘陵低山生態屏障區。
(二)實施水土流失防治和河流整治工程
加大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建設,結合生態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草、封山育林育草等工程的實施,遏制人為因素引起的次生水土流失。堅持因地制宜綜合治理,按著“突出重點、逐步推進、分步實施”的原則,對大凌河、青龍河等重點流域以及水土流失特別嚴重的區域進行綜合整治,徹底改善水環境質量。針對朝陽市目前仍有水土流失面積1200萬畝,占總面積的41%,當前土壤流失重點區域是坡耕地、溝壑和荒山,年均土壤流失量5819萬噸的現狀,開展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三個百萬畝”工程建設,即百萬畝農田水平梯田建設工程、百萬畝生態產業型果園建設工程及百萬畝溝壑資源開發利用工程。夯實大凌河流域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流域污水全收集、全處理,逐步達到地表水水質要求。積極開展域外調水工程(朝陽西部供水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設。
(三)實施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程
鑒于朝陽市未治理的礦山較多(占全省的50%),在治理過程中將分類指導,區別對待。實施閉坑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示范工程,對礦山損毀的土地進行復墾,對礦山"三廢"進行綜合治理、綜合利用,對礦山開發造成的次生地質災害、采空區及煤層自燃、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等礦山生態環境問題進行勘查與整治。積極推進礦山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完成沉陷區治理任務,加強礦區生態和地質環境整治,開展露天礦坑、矸石山、尾礦庫等綜合治理。
(四)實施環境基礎設施完善工程
在全市38個平臺加大城市、鄉鎮、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及管網建設與更新改造力度,優化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綜合承載和輻射能力,切實減少污染物排放,改善水環境質量;繼續開展“一城一熱源”和“氣化朝陽”等改善環境空氣質量的基礎性工作,通過推行集中供熱和清潔能源應用,從源頭上消除燃煤污染問題。繼續完善固體廢物處置體系,努力解決原狼山垃圾處理場封場后的環境遺留問題。
[1]陸文娟.淺談生態文明建設之難點[J].低碳世界,2016(12) .
[2]李忠,路貝.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途徑[J].生物化工,2016(02).
[3]陳洪波,潘家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進展[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