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霽蔚
立體解讀向文本縱深處漫溯
孫霽蔚
孫紹振教授說過,當前語文教學的潮流是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如何引導學生進入教師的規定情境進行對話上。這本沒有錯,但是如果文本并未得到深入的理解,那這個規定情境是否有價值就值得探討了。所以我認為教師對文本的深刻理解是語文教學成敗的關鍵。
因此在課堂上如何有效的深入文本,以文本研讀為依托,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品質,就成為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對此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思考。
教師需要在反復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努力發現文本的隱秘處,進而發掘出作者所要表達的“真意”。這個過程既收獲了言語的意義、意味、意蘊,也收獲了細讀言語的經驗、情緒和感受。
比如在講《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多情”指的是什么?這是文本的隱秘處,也是意蘊豐富之處。
通過上闋能感悟到蘇軾的“多情”既有對生命美好的留戀,也有對生命短促的無奈。但這樣的感觸與常人的普遍經驗并無不同。要貼近專屬于東坡的“多情”,我們還需特別關注“早生華發”中的“早”字。蘇軾作《赤壁懷古》時已經45歲,按照古代的平均壽命,在這個年齡生出華發也未必就“早”。可見蘇軾感慨的,不僅僅是自然的衰老,而是年歲徒增卻功業無成的人生境遇,而觸動他的正是年紀輕輕就功成名就的周瑜,這才有前文強調“小喬初嫁”時周瑜的“雄姿英發”。東坡的“早生華發”,是在壯志難酬的現實面前依然不愿白白老去,這正是出于對生命的不甘和焦灼。
但現實是:像周瑜這樣的“千古風流人物”都被“淘盡”了,一個渺小的“我”,盡管有著建功立業的“多情”,也會淹沒在滾滾的“大江”之中,由此產生了對功名虛幻的透悟與曠達超脫的情懷。
解讀文本固然要高度重視整體上的感知和體悟,但也不可忽視對精彩細節的解讀和玩味。解讀細節,就要從尋常的事物中發掘新奇的意蘊,從形象的描述中琢磨深厚的情意。
比如在學習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時,同學們大都會被結尾那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中包含的深情所打動。但是對于文章中作者沉浸其中的“萬籟有聲”、“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能以足音辨人”的細節,許多學生卻沒有深入思考過。
歸有光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中,按理不容易享受到不被人事打擾,獨自享受安靜的讀書之樂。我引導學生結合文中表明建筑位置的詞句,自己去探究。古代庭院建筑的原理:中軸對稱、前堂后室,東廚西廁。學生扣住文本可以很直觀的認識到項脊軒處于這個家庭的東北角。偏安一隅,正是讀書的好地方。正是因為這里的偏僻幽靜,歸有光在此讀書才能體會到“萬籟有聲”、“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能以足音辨人”。如此深入文本,細細品讀,自會讓學生心領神會。
孟子早就倡導知人論世,所謂“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法國的布封說:“文學即人學。”所以,對文本的解讀不能離開作者。這是文本立體解讀不可缺少的一個維度。
《荷塘月色》一文,如果深度挖掘,就要抓住“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作者為什么不能寧靜?為什么全心全意去描寫荷塘月色的朦朧美景?細讀文本,夢幻朦朧的月下荷塘原來是作者躲避現實苦悶,暫得心靈自由的另一個世界。荷塘月色的畫面煙霧彌漫,渺茫、隱約、朦朧,這都是在刻意營造一個“夢”的氛圍與意境。這是現實世界與夢的世界的對立、糾纏,顯示著作家靈魂掙扎的凄苦。
那現實怎么讓他不平靜,不自由,想要逃避到另一個世界或是“惦記江南”呢?那就必須知人論世,了解時代背景。文章寫于1927年,這一時期的朱自清也有著被家庭瑣事、貧窮纏繞著的困境,也有人生選擇上的困境,作為無可選擇中的選擇,朱自清只有暫時逃避。再反觀荷塘的美是節制的、含蓄的,作者的喜悅和哀傷是淡淡的。這與哀而不傷的傳統美學風格有著內在的和諧。
《金岳霖先生》是一篇回憶性散文。“西南聯大有很多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有趣”是全文重要的關鍵詞。文章通過“有趣”串聯起瑣碎的生活事件,從為學到為人,塑造出金岳霖先生個性獨特的形象。表面上寫“有趣”的林林總總,實際上從人物的外部往內里寫,讓作者敬佩和贊賞的是事件背后反映出來的精神實質,金先生難能可貴的、執著的“士大夫精神”,身為大教授卻依然有顆率真的“赤子之心”。
細讀文本,我們會看到文中反復提及的一個詞“聯大”。文章的首句“西南聯大有很多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文章的結句“聯大的許多教授都應該有人好好地寫一寫。”中間也多次提到“聯大的教授衣服是各色各樣的”,“聯大教授里有不少光棍”。看來作者在這篇文章中不是為了寫金岳霖而寫金岳霖,而是要通過金岳霖反映西南聯大的教授們。汪曾祺是西南聯大的學生,令他每每不能忘懷的是西南聯大給予他的精神影響。作者在《西南聯大中文系》一文中寫道:“我要不是讀了西南聯大,也許不能成為一個作家。至少不會成為一個像現在的作家。”那些教授們的言談舉止正是那個時代西南聯大精神在他們身上的折射。
探尋了作者的創作動機,關注了所處的時代背景,再反觀文章細節,就會發現,文章寫了金先生的許多趣事,實際上是以此為觸發點,由外而內的展現人物的精神世界,展示西南聯大所呈現出的精神生態和政治生態:個性的獨立、教學的民主、生活的自如、政治的自由。也許作者是要通過對西南聯大這些有趣的教授們的記述回憶,來反映那個時代那些教授身上體現出來的價值追求,來表達作者對社會發展的思想訴求。
總之,語文文本本身就是一個多維的立體空間。從文本自身內涵的多層次解讀到作者、文本、讀者的多元溝通;從對文本的整體感悟到縱深挖掘再到橫向鏈接。所有這些,就形成了對語文文本的立體式解讀。
★作者單位:南京市第九中學。